人們發財之後,2種供給就吃緊了,一是房地產市場,一是私立學校。
搶托兒所是一場你死我活的戰爭
房地產的存貨不足,趕不上需求。至於私立學校,以前只要付得起學費,你的孩子就能入學。現在則沒那麼簡單。我在報上讀過,也聽到附近咖啡廳或公園椅子上的媽媽在聊,現在很多人決定住上東區,而且很多人負擔得起私立學校,入學方式完全不一樣了。
孩子很多,爸媽的錢也很多,但學校就只能收那麼多學生。在上東區這個豐饒之地,有些東西卻極度難以取得。在上東區變異的生態,無法把孩子送進貴族學校,就跟被食物鏈的掠食者逮到一樣恐怖。對我們來說,進不了好學校,等於是被美洲豹吃掉。
女人大呼:「妳忘了?」
「忘了」這2個字,被用高八度的音量喊了出來。她的語氣充滿斥責與難以置信,態度不可一世:她知道自己手中,握有別人願意不惜一切代價取得的東西。
我原本以為,因為我和先生確定以後會把兒子送進公立學校,所以不需要為了未來可以進高級的私立學校,先在托兒所卡位;但沒想到在上東區,搶托兒所是你死我活的戰爭,不管是普通的,或是「頂級的」,通通都一樣。
所有的紐約父母都為孩子的學業緊張,而且有錢人生得多,就連以前被視為「備胎」的學校,現在都爭破頭,幾乎搶不到。曼哈頓孩子多,處處是望子成龍的焦慮爸媽,但托兒所還沒來得及擴張應付龐大需求,大部分一班人數還是只有那樣,幾乎沒增加,也沒人開設新托兒所。
上幼兒園前,必須接受正規的學前訓練
不把孩子送進托兒所不行,因為大部分的人堅信,孩子在上幼兒園之前,必須接受正規的學前準備,練習社交,贏在起跑點上。電話上的女人逮住我的心理,我坐在家中就被掠食者捕獲了。我很焦慮,希望才沒幾歲的兒子能有美好未來。
有那麼一瞬間,我的血壓不曉得飆高到多少,我覺得心臟快從眼眶裡跳出來了。我深吸一口氣,再次解釋為什麼自己忘了申請托兒所。這是今天早上第三次了。
我知道,我知道,怎麼可能忘,但我們家最近才剛從下城區搬過來。那裡的規定比較不一樣,最後申請日期比較晚。
我哀求電話上的女人,如果她能透露花時間解釋下去有沒有用,我將感激不盡。如果有用,如果她願意憐憫我,我將立刻衝過去領「聖袋」——裝著報名表及格式說明的大型牛皮信封袋。申請學校的父母必須寫一篇作文,說明自己為什麼想讓孩子念該所學校。有的時候,聖袋甚至會附上推薦信格式。
我不斷說:非常、非常感謝您在百忙之中還抽空聽我講話,真的,很抱歉我帶來這麼多麻煩。
然而我真正想講的真心話(不只是對這次接電話的人,而是對每一個接電話的人),其實是:「為什麼你們要高傲成這樣,故意刁難人?!」只是托兒所而已。
我知道,孩子太多,入學名額太少,這些我全都懂,但托兒所應該是個讓孩子吃全麥餅乾點心,用手指沾顏料畫畫圖,圍在一起玩遊戲的地方。那個地方理應溫暖和善,可以讓孩子享受動手做的樂趣,還可以交朋友,念故事。
電話上的女人是學校和外界的窗口,難道不應該有禮貌,樂於助人,就算打電話過去的人搞不清楚狀況,問了過於天真的問題?
托兒所遠比你想得重要,它會影響孩子念哪所大學
上東區不是這麼一回事,顯然讓小朋友有地方玩遊戲是嚴肅到不行的一件事,要花很多功夫。不論是申請學校或是替孩子找玩伴,事事都有一套正規程序,有自己的規矩。關於學校,我還有很多得學的地方。
我在音樂班上認識的幾位媽媽,還有我帶大了4個孩子的嫂嫂,都是上東區人,她們幫我惡補上東區教育的知識,教我學校的事該怎麼處理。
她們說某幾間托兒所的所長,認識再往上的學校校長(幼兒園到8年級的8年制學校,或是到12年級的12年制學校)。那些校長關係很好,有辦法把學生送進「好大學」。今日的世界超級競爭,不只是常春藤名校才稱得上好學校。
此外,很多托兒所和再上去的學校,都有很方便的「兄弟姐妹條款」:只要你有一個孩子進了某所學校,你其他的孩子以後幾乎一定都可以進。托兒所會影響你的孩子以後念哪所大學。如果搞定了,以後你只需要申請「一次」12年制學校。
托兒所遠比你以為的重要,托兒所的所長更是勢力非常、非常龐大的人士。沒錯,我和老公確定兒子以後念旁邊的公立學校就好。但萬一呢?
萬一以後我們想在某個階段讓兒子念私立的?萬一公立學校班級人數過多,兒子沒辦法好好學習,那該怎麼辦?
萬一兒子上學的時候,或甚至還沒入學時,旁邊的公立學校品質就已經下滑,那該怎麼辦?
目前的風氣是「考試引導教學」,公立學校的老師、孩子、家長,每個人壓力都很大,累到不行。萬一兒子上學的時候風氣還是這樣,他依舊和很多孩子一樣,被考試壓到喘不過氣,那該怎麼辦?
萬一為了什麼天知道的理由,我和老公有一天想讓他改念私立學校,那該怎麼辦?那表示我們現在就得認識厲害的托兒所所長,這樣有一天她就可以幫我們牽線。這下子我終於懂了。
我一邊打電話,一邊歎氣,又變成哀求者了。而且比起找房子的事,看來這次我處於更大的劣勢。
在紐約上東區當媽媽,你永遠不能鬆懈
我在遊樂場還有公園會和其他媽咪聊天。從她們身上我學到一件事:該做的事應該什麼時候開始做?在你以為該開始的時候,再提前很多時間準備就對了。
舉例來說,還沒進托兒所之前,孩子就應該先上達勒奎爾音樂學校(Diller-Quaile School of Music)的課。到達勒奎爾上課之前,就該先參加嬰兒團體。
每一件事環環相扣,而且感覺像是內線交易,你必須是上東區媽咪的一員,才會知道該做什麼,才有辦法交換資訊,才能抓準某件事的時機。
環環相扣是一種令人很焦慮的生活與育兒方式,讓人活得很緊張,因為你永遠不能鬆懈,永遠不能休息,不管什麼事都一樣。
其他媽咪聽到我把兒子送到一般的健寶園(Gymboree)「學音樂」,紛紛搖頭。她們讓我忍不住想起珍·古德筆下的母猩猩菲洛(Flo)。菲洛是很有野心的一家之長,她用精明的手段,巧妙與其他黑猩猩結盟,把自己的後代菲菲(Fifi)、菲剛(Figan)、菲奔(Faben),推上坦尚尼亞岡貝黑猩猩最高位階,成為統治階級。
菲洛讓自己的家族,建立起前所未有的王朝,支配著不同的黑猩猩世代。至於在上東區生活的女人,只不過是勉強跟上大家,就已經得有菲洛等級的毅力、聰明才智、深謀遠慮以及手段。
*本文摘自時報出版《我是一個媽媽,我需要柏金包!》
書名:我是一個媽媽,我需要柏金包!:耶魯人類學家的曼哈頓上東區臥底觀察
作者:Wednesday Martin
譯者:許恬寧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16/07/05
作者簡介
溫絲黛.馬汀博士Wednesday Martin, PhD.
於密西根大學修習人類學;後於耶魯大學取得比較文學與文化研究博士學位,側重於人類學、人類學史與精神分析史。長居紐約,於此地有逾二十年的寫作與社會研究者經驗。常於《今日秀》(Today)、《早安美國》(Good Morning America)、CNN、全國公共廣播電台(NPR)、NBC News、BBC Newshour、福斯新聞(Fox News),探討繼父母/親子議題。文章常見於線上版《今日心理學》(Psychology Today)、《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紐約郵報》(New York Post)、《每日電訊報》(Daily Telegraph)、《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哈潑時尚》(Harper's Bazaar)、《The Daily Beast》等。另著有《Stepmonster》一書。目前與丈夫和兩個兒子定居紐約市。
責任編輯:倪旻勤
核稿編輯:陳瑋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