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房也會迎來清晨》演員

1.鄭多恩(朴寶英 飾)

明信大學醫院護理師,在內科工作3年後,轉科到精神病房。她在這裡遇見有不同症狀的患者,她溫暖親切的性格,安慰了許多患者,但後來卻遇到意想不到的事件。

2.宋裕贊(張東潤 飾)

和鄭多恩是青梅竹馬,兩人雖然吵吵鬧鬧,但是是彼此最好的朋友。宋裕贊從名大學畢業後,進入大企業工作,但他卻選擇辭職在父母經營的炸雞店裡幫忙。表面開朗的他,內心卻隱藏著不為人知的痛苦。

3.董固允(延玗臻 飾)

明信大學醫院肛門外科醫師,只要迷上一件事就不會放棄。原先有折手指的強迫症,但見到鄭多恩時,他的強迫症狀就會消失。

4.宋曉信(李姃垠 飾)

明信大學醫院精神健康醫學科的護理長,資歷豐富,是病房護理師的精神支柱。她非常了解患者和監護人的心情,能夠嫻熟的應對病房裡發生的任何狀況。

《精神病房也會迎來清晨》分集劇情

精神病房也會迎來清晨一共有12集。

  1. 黎明前的夜最黑
  2. 不想上班的日子
  3. 呼吸的空隙
  4. 尋找那陳腔濫調的希望
  5. 人生閃爍著黃燈
  6. 魔法師的一天
  7. 被留下來的人
  8. 悲傷的有效期限
  9. 我是護理師,我有憂鬱症
  10. 旅程中最艱難的一段
  11. 旅程仍要繼續
  12. 精神病房也會迎來清晨

《精神病房也會迎來清晨》線上看

《精神病房也會迎來清晨》12集目前已全數上線,可在Netflix觀看。


▌本文作者「癮君子 MOVIE ADDICT」為影評部落客,結合諮商心理師專業,提燈輝映故事細節。第8屆亞洲電影觀察團。本名黎豈鳴。

近期上架Netflix的漫改韓劇《精神病房也會迎來清晨》,由朴寶英領銜主演,聚焦精神疾病這項主題,細膩且治癒的講述了一段段康復的故事,甚至以宏觀的角度闡述:疾病帶來的衝擊,何以經常不僅止「情緒」,更會威脅到一個人的生存。

當然,參照診斷手冊,精神疾病高達數百種,光靠一部影集本就不可能盡數介紹,此劇試圖從中挑出所謂「常見但又陌生」的指標疾病來敘事,諸如憂鬱症、思覺失調、社交恐懼、恐慌、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等,藉此讓我們重新理解疾病背後的真實與疼痛。

韓劇《精神病房也會迎來清晨》劇照。女主角鄭多恩為一名在精神病房工作的護理師,由演員朴寶英飾演。(來源:Netflix Korea@netflixkr)

特別的是,製作團隊的田調十分完整,不會讓疾病的表現流於刻板印象,巧妙融入具象化的手法,精準展現疾病掀起的內在巨浪,好比透過溺水呼應恐慌發作時的窒息感,或以流沙吞噬的意象強調憂鬱症的寸步難行。

除了急性症狀之外,影集同樣沒有遺忘疾病其實都有它的歷程,例如思覺失調(舊稱為精神分裂)在康復的過程,會從明顯的正性症狀(幻覺、妄想),因著治療慢慢找回現實感,接著過渡到以負性、情緒症狀為主的階段,包含活動力降低、人際疏離、憂鬱等。

韓劇《精神病房也會迎來清晨》利用具象的方式,試圖讓觀眾了解精神病患者的處境和感受。(來源:Netflix Korea@netflixkr)

疾病只是人的一小部分,不代表一個人

就此來說,可以發現《精神病房也會迎來清晨》不會為了張力,過當追求戲劇化的症狀表現,結果犧牲觀眾完整理解患者的機會。

作品一方面拿捏勾勒疾病的力道,一方面又讓我們知曉患病前後的辛苦。畢竟,醫療診斷之外的人,也是需要貼近的對象;疾病只能作為人的一小部分,卻不能等於一個人。就算患病,亦不代表患者就是標籤的總和

韓劇《精神病房也會迎來清晨》,試圖闡述每個人會生病,背後有非常複雜的原因。圖為女主角與分不清遊戲和現實的患者金書元(盧載沅飾)。(來源:Netflix Korea@netflixkr)

回到故事,本作也毫不避諱去呈現「患者的攻擊行為」。

近幾年,為了消除汙名化,有些作品會選擇故意淡化暴力。然而,無論患病與否,暴力本就深植於人們的日常。如果閃閃躲躲,反而讓人霧裡看花,一再因為不理解而感到恐懼、排斥,最後適得其反。

單就劇情,對照不同的疾病,患者之所以產生外化行為(諸如敵意、抗拒、挑戰、情緒失控),往往都無關惡意。

有些人因為無助,所以慌亂;有些人則因為害怕,才會選擇抵抗;或者因為混亂,想要掙扎。由此可知,雖然當下要約束外在行為,以便保護患者跟醫護人員,但治療的焦點,依然是那一顆懸空的心。

《精神病房也會迎來清晨》女主角到精神病房上班第一天,就被患有雙向情緒障礙的病患吳莉娜震撼教育。(來源:Netflix Korea@netflixkr)

醫師會有強迫症,護理師也會罹患憂鬱症

所謂症狀,就像是受傷的靈魂在喃喃自語,渴望著被人聽懂。為此,猶如作品所言:我們必須學習聆聽的除了疾病,還有人;治療的重點在於釐清行為脈絡,而不只是透過懲戒、監控來維安。

只不過,精神疾病的成因過於複雜,可能涉及非常個人的因素,也可能是各種社會問題交織而成的困境。所以,即便符合共同的診斷標準,依然不適合一概而論。

但可以確定的是,恰如劇情所闡明,疾病或許都指向了某種失去,例如自我、情感,甚或是珍視的他人,導致患者的人生彷彿被掏空一般,蒼涼又孤寂。

舉例來說,過於用力的母親,丟失了身為女人的自己,不再問自己喜歡什麼,因為家人,不知不覺活成了苦行僧;急著證明自己的頂大生,每天都在自我批判,導致內心傷痕累累,遺失那份篤定自我價值的信心;突然喪偶的丈夫,持續懊悔過去,自此無法再前進;專業的護理師,因為那一顆柔軟的心,瞬間變為失能的受困者。

《精神病房也會迎來清晨》女主角一直以來都把別人感受看得比自己更重要,在精神病房工作一段時間後,陷入嚴重的憂鬱狀態而不自知。(來源:Netflix Korea@netflixkr)

於是,失去不僅有關於過去,更會波及到未來。一旦生病,就得花費一輩子的時間撕下偏見,還得不斷跟自己的反常、無能與羞恥纏鬥。而這也解釋為何精神疾病的影響,經常會非常全面、生活化,由內至外,患者每天都要抵抗被疾病代言,可是又得坦承面對自己生病的事實,想必非常煎熬。

也因此,作品從原本的理解精神疾病,隨著劇情,逐漸走向如何跟精神疾病共處,並把討論的主題,一步步推往康復後的回歸社會。到頭來,治療的目標,不僅要減少症狀的干擾,更希望患者可以不只是一個患者。能夠工作,能夠戀愛,能夠養兒育女,能夠被人照顧,同時也能照顧別人,然後學會心疼自己。

是故,醫生會有強迫症,護理師也會罹患憂鬱症,痛苦總是殘酷,並且公平,隨時會降臨到任何人身上。

肛門外科醫師董固允有折手指關節的強迫症,他對此十分困擾,但怎樣也改不掉。(來源:Netflix Korea@netflixkr)

若光靠個人的努力、家屬的奉獻、醫護人員的付出,無法打造出一個「患病不等於毀滅」的世界。就像新冠肺炎屬於公衛議題,精神疾病亦然,唯有包容、理解與尊重,才有機會建構緩衝機制,穩穩的接住每一個失速下墜的靈魂。

練習同理、接納,是精神疾病患者自身、家屬、社會的共同課題

綜上所述,作品曾於第一集提及的:「沒有人一出生就是病人,也沒有人到最後都還是病人。」亦能以相較豐厚的層次來理解。它指的不僅是生理上的康復,還有回到認知層面,一個人如何擺脫自我侷限、外在標籤,進一步打破負向的自我驗證預言。

再者,有些精神疾病確實會慢性化,甚至本來就是慢性病,太過強求完全消除,反倒會陷入死胡同。另外,即使痊癒,同樣無法扭轉時空,改寫那些久遠的曾經。

來到最後,不管是患者、家屬或社會,共同的課題正是怎麼從原本的「受害者、潛在罪犯」的視框位移至「倖存者」這一個角度。練習同理、接納,也練習賦權,進而讓遭逢疾病重擊的人,得以繼續書寫、想像不一樣的清晨,而非孤獨的活在永夜。

在精神病房工作的護理師們,總在緊要關頭接著彼此。(來源:Netflix Korea@netflixkr)

整體而言,從心理專業的角度來看《精神病房也會迎來清晨》,幾乎找不到瑕疵。先以單元劇的方式,細細描繪精神疾病的輪廓,再慢慢收斂人物關係,藉此打造深刻的情感體驗,但又不忘保持幽默、療癒;搭配精妙的金句,點亮觀眾的心房。

主題上,除了談論從業人士的拉扯與辛酸之外,更談精神疾病患者重返社會的過程中,可能會遭遇到的內外挑戰,進而不會落於溫情主義,無疑是柔韌有力的優秀作品。

*本文獲「癮君子 MOVIE ADDICT」授權轉載,原文

責任編輯:倪旻勤
核稿編輯:陳瑋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