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你留意到,近日「主權基金」的討論風風火火。總統賴清德在520就職周年演講中,宣布政府將成立主權基金;隔幾天,前央行總裁彭淮南澄清,他沒有反對主權基金。《金融時報》近日報導,軟銀創辦人孫正義提議設立美日主權基金,初始資本高達 3,000 億美元,聚焦美國科技與基礎建設投資。

主權基金並非新鮮事,早在上個世紀,挪威、中東、新加坡、中國,許多國家都已成立並持續運作。

但在台灣,多年來持續有人倡議,卻不了了之。為什麼突然間,像被按下快轉鍵,呼之欲出?

美國與亞洲出超國談判,能談的工具,不外乎這幾項:關稅高低、貨幣升貶、增加進口、增加投資、開放市場。

關稅、匯率、進口、開放,都有很多副作用,前兩項會影響競爭力,後兩項會打擊國內產業。

副作用較低、又立即有效的,是投資。要能平衡貿易失衡的大錢,必須政府出手。

而且台灣有足夠的財富實力。盡管我們的國際地位特殊,需保留較高的外匯存底,一般國家保留三個月進口額,以應對貿易中斷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