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球仍壟罩於新冠肺炎疫情之下,但有別於爆發伊始,許多國家採取的封城手段,造成經濟與民生的衝擊,隨著各國提高疫苗施打率,逐漸產生與疫共存的景況。

例如,於7月19日宣布「大解封」的英國,截至7月底已有九成民眾接種一劑疫苗,且至少三分之二的民眾完成兩劑接種。英國公共衛生署數據顯示,7月31日新增2萬6千確診病例,較前一周減少33%;8月初數據也顯示,雖然新增病例增加,住院人數下降,死亡人數遠低於疫情初期的水準,降低對於再度限制活動的擔憂。

渣打銀行財富管理主管陳太齡表示,面對Delta變種病毒,市場短線上有所擔心,但主要經濟體,像是美國就業率好轉、消費提升,景氣朝復甦前進,而採取疫苗與疫情共存的英國也獲市場青睞。

各國下一階段要思考的是,如何與疫情共處?避免接觸而轉換的工作模式、投資(理財)行為可能成為新常態。

疫後新常態一:混合式工作 消費型態轉變

「遠距工作」從一九八○年代源於歐洲,疫情讓它成為全球性的大實驗。歐美實施超過一年,帶來哪些改變?

微軟最新發布「工作趨勢指數 (Work Trend Index)」調查, 以《混合式工作模式即將顛覆現狀—我們做好準備了嗎?》為題,結果顯示「過去一年,職場的工作模式已徹底改變。」

例如,73%受訪員工希望能繼續保有彈性遠距工作的選項;LinkedIn的遠距工作職缺在疫情期間增加5倍以上;調查結果約有41%考慮今年離開現職;另由於得以遠距工作,46%打算搬家。

雖然今年未出現大規模封城,包括台灣在內,仍有許多國家的公司,員工尚未百分之百回到辦公室。陳太齡也觀察到,一週內的兩三天在辦公室,其他時間採遠距的混合式工作模式(Hybrid Work Model)可以非常有效率,尤其歐美國家,有些員工到大城市上班,每天通勤至少二至三小時,因遠距而節省下來的時間,工作效率不減,身心獲得平衡。

另外,陳太齡提到,幾年前被提出的15分鐘城市(15-minute City)*概念,在去年因疫情反覆封城再度被討論,法國巴黎則率先於2020年實施。

他研判,疫情過後員工可能不會百分之百回到辦公室上班,而是採混合式工作,愈來愈多的上班族待在居住的社區,提高對在地食衣育樂的需求,如在地無法提供的其他消費需求,可透過遠距或數位服務滿足,意味消費型態的轉變。

疫後新常態二:化實體為虛擬 遠距與物聯網商機延燒

「以往的危機爆發持續幾個星期或幾個月,這次是以『年』為單位,大規模的封城前所未有,人際的長時間隔閡加速許多虛擬實境或場域的應用,」陳太齡舉例,博物館的典藏透過虛擬實境(VR)帶到觀眾面前。而遠距醫療、金融科技的應用、線上遊戲、電動車,以及5G\物聯網等產業,疫情前就呈現熱度。

疫情升溫下,這些領域進一步創新,並帶動新一波投資浪潮;可能成為新常態的混合式工作,其衍生的消費型態轉變,促進遠距或數位服務的商機。

疫後新常態三:結合線上線下 理財與投資雙管齊下

零接觸的特性,讓數位理財在這一波疫情下明顯升溫。

陳太齡表示,去年疫情爆發後,他們觀察到在市場更為動盪的環境下,客戶所需要的市場資訊需要更即時更完整,線上理財工具及理財流程需要便捷且安全不受限,渣打財富管理團隊打造「專業加數位,理財更到位」的一站式數位理財之旅,為客戶呈現創新、安全、方便的金融體驗。

舉例而言,以往客人到分行臨櫃,必須拿號碼牌排隊,現在透過線上就可以完成匯款、基金申購或換匯。渣打銀行持續優化數位交易的便捷性,即便是年長的客戶也會使用手機匯款。

數字會說話。5月中後,透過渣打銀行數位通路進行基金申購的客戶比例成長約20%。

因應防疫措施而舉辦的線上投資說明會,熱度超乎預期。

陳太齡指出,以往在分行實地舉辦投資或客戶說明會,6月改採線上模式。他坦言,一開始擔心客戶不適應,但經過幾場說明會後,看到客戶逐漸習慣遠距活動,客戶也很開心並積極參與,出乎意料。

陳太齡預期,簡易或庶務性的數位交易將成為日後新常態;複雜的財富管理,面對面的溝通仍不可或缺。線上與線下的雙管齊下,將為客戶帶來兼具便捷與詳實到位的理財服務。

疫情過後 ESG題材仍是明日之星

疫情減少旅客的移動,大幅降低碳排放,讓環境永續再度受關注。

陳太齡進一步指出,渣打一直關心ESG(環境、社會、公司治理)的議題,在2020至2025年間,集團將投入750億美元支持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並聚焦於永續基礎建設、潔淨科技與再生能源的發展。集團期待在2030年達成營運淨零排放,2050 年達成投融資淨零排放的目標。

「在台灣,渣打銀行是第一家提供綠建築貸款投資的銀行,」陳太齡說明,渣打銀行積極參與國內多項離岸風電專案融資,未來也將持續結合集團資源,協助台灣永續發展與國際接軌,與客戶攜手邁向更綠色、更負責任的永續經濟轉型。

在疫情期間表現亮眼的ESG仍是明日之星,與其相關聯的投資題材,包括潔淨再生能源、電動車,以及企業發行的綠色債券等,前景可期。

全球大流行近兩年的疫情,危及人類健康;不容否認,它也是促進工作模式轉變、投資與環境永續的加速器,同時讓人類調整對生活與環境的順應之道。

* 15分鐘的城市,強調都市應確保居民在15分鐘的步行或騎腳踏車路程內滿足6項都市機能(生活,工作,商業,醫療,教育和娛樂),這樣的概念減少大規模的通勤移動,避免接觸,也可降低對環境污染,在歐洲疫情爆發期間,再度被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