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澈見底、魚群優游的隘寮圳第一支線,貫穿屏東內埔鄉的東片村。沿著水圳兩側,有開庄伯公廟、社區活動中心、供奉媽祖的天聖宮、民宅、檳榔園,是當地東片社區主要的生活軸線。

在居民天天往來、橫跨水圳的民生橋上,漆著「團結合作東片人」的大紅字,直率傳達這個客家聚落引以為傲的內聚力。從過往至今,這股重視團結的居民力量,更支持著東片社區,成為屏東社區營造的典範。

然而,東片與台灣其他農村社區一樣,都面臨人口外流、高齡化、少子化的衝擊。

「東片早期種植水稻、香蕉、檸檬,但收成價格不好,後來改種檳榔。近年隨著檳榔產業走入黃昏,政府雖然鼓勵轉作其他作物,不過收益不好,留不住年輕人。」東片村前村長李明宗是當初號召社區民眾參與農村再生2.0計畫的推手之一,他說東片社區為了把年輕人吸引回來,參加農再計畫,希望能打造出有市場性的地方產業。

然而,留在東片生活的居民多是中、老年人,於是他把過去參與社造的長輩拉進來,一起上農再培根的訓練課程,為他們強化農再的觀念,並獲得社區響應,最後共有七十多位居民完成課程,高出計畫設定合格人數的一倍。

小農集資 成立回饋社區的社企

在多數東片居民的想法中,社區的長輩需要被照顧,在地產業也需要被發展,而這兩者可以串接一起,運用農再計畫的輔導資源,號召東片的社區發展協會與在地小農,共同成立農民團體,對外打出東片社區品牌,行銷東片的農產品。

於是這樣的社區共識,促成東片領屏東社區之先,由在地種植鳳梨、諾麗果、可可、桑椹、火龍果、蓮霧、花卉等八家農場共同集資,在二○一八年成立社會企業型態的「東片寶石村股份有限公司」。

栽培諾麗果樹的寶石村董事長徐榮銘強調,寶石村的農場以生態友善、有機農法,經營特色農作物,希望可以創造出具有價值的多元商品,取得市場競爭力,成為青年返鄉的誘因。

目前寶石村的農產品,打著東片寶石村品牌進行市場行銷,收益高於被行口、盤商收購,因此股東們決議將寶石村的營業額,提撥一五%且均分成三等份,各用於照顧社區長者、提供青年返鄉服務、公司管銷的基金。

經營蓮霧園的寶石村執行長黃日禓指出,股東成員除了八家農場業者外,還無償將部分股份贈予社區,並讓當屆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東片村長位列股東,避免選舉、派系之爭,影響寶石村的公司運作。

也就是說,東片社區不花任何一塊錢,就能從寶石村拿到股東分紅、五%營業額的回饋金,用來支持社區照顧關懷據點,舉辦社區活動、老人居家訪視,減緩長者失能失智的狀況。而寶石村的這片心意,也得到社區志工與居民的認同與響應。例如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姜福慧母親在內的幾位祖母級志工,每日主動前往寶石村的共享農場種植蔬菜,供應關懷據點的老人餐,甚至還有村民購買盛產過多的蔬菜,幫忙志工儘快將菜換取現金,挹注關懷據點。

支持東片社區成立寶石村的屏東縣政府城鄉發展處農村再生專案推動辦公室,也在去年透過農村再生計畫,協助寶石村設計「東片寶石村果乾手提禮盒」,以童趣風格的圖案與盒裝,為東片農產品賦予時尚美學。

社區是品牌 展現創生新力量

如何幫助農村吸引年輕人願意返鄉或移居於此,進而安居樂業、活絡農村,一直是屏東縣長潘孟安念茲在茲的重要工作。所以,一六年時,屏東縣領全國各縣市之先,成立農再辦公室,輔導高齡化的農漁村社區發展產業,目前已輔導三十處農再社區,開發在地農產加工品,研發出六十多件清潔保養及加工食品,並加以重新設計包裝,呈現屏東農產多元開發的可能性。

城鄉發展處處長李怡德表示,屏東擁有豐富的農漁產品,加上農業生物科技園區也在屏東,可以為在地社區的農漁產品進行創新價值的研發、加工製造,提高市場競爭力,給了青年返鄉從事農業獲利的新想像。

例如,農再辦公室協助六處社區開發龍膽石斑、可可、小黃瓜、絲瓜、野薑花、米糠的面膜,不僅引起消費者詢問與購買,亦使得屏東成為農產品的面膜王國;萬巒成德社區的香檬洗潔與保養產品,去年由農再辦公室找來專業設計師,重新設計出媲美國際美妝品牌的新包裝,令人驚豔。

李怡德指出,當社區民眾或在外地求學、工作的年輕人,發現這些引發市場關注或熱銷的社區農產加工品,原料來自於家鄉的土地,會形成社區民眾願意集體支撐社區產業,進而提高青年返鄉的意願。

社區也是品牌,打著社區品牌的屏東農產加工品,正試圖為老化農村注入地方創生、安居樂業的新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