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台灣因癌症治療新增近5000名淋巴水腫患者。因其淋巴回流途徑在接受過淋巴結廓清術及後續的放射線治療時遭受到破壞,進而引發淋巴回流受阻而產生淋巴水腫。這些患者別無選擇只能承受後續所出現的肢體腫脹,蜂窩性組織炎及嚴重時皮膚會滲出淋巴液等極端不適。及至今日,淋巴水腫仍然是個醫學上的難題。近年來楊家森醫師所專注發展的「超顯微淋巴管-靜脈吻合術(lymphaticovenous anastomosis, LVA),是目前所有治療淋巴水腫的手術中,最接近原本生理結構的重建術式。因淋巴管的口徑僅約0.03-0.08公分,需在高倍率顯微鏡下先將淋巴管與小靜脈游離出來後再加以吻合,如創造出替代道路般,讓淋巴液在患肢即能回流至靜脈以達到減輕淋巴水腫的效果,並減少併發症的產生。LVA術式中將淋巴液導入靜脈的概念主要是因為全身淋巴液最終都將回流至軀幹後再注入大靜脈以反覆循環再次利用。因LVA具有傷口小及術後不適感極低,恢復迅速,隔日即可下床,住院天數短等優點,讓LVA成為高雄長庚『國際超顯微淋巴水腫中心』的主流。

楊醫師致力於超顯微手術的實證研究,至今已在國際重量級期刊發表14篇相關論文。其團隊更由從術中所找到的1048條淋巴管中分析出「0.05公分以上的淋巴管都值得執行LVA」的結論,回答了自LVA問世以來懸而未解的疑問,並將此結果發表於國際重量級期刊,讓高雄長庚成為全世界率先提出此黃金標準數字的醫學中心,成為國際的標竿。

習以為常的現狀 換個角度看就是創新契機

楊家森醫師之所以會鑽研治療淋巴水腫的手術,起因於一段未預期的對話。當時楊醫師在醫院裡偶遇一位先前曾諸多照顧的婦產科學長,突然問起楊醫師能不能幫助婦癌患者處理淋巴水腫的問題,因為這群病患常求助無門相當無助。於是楊醫師開始積極地參加醫學會、聆聽演講、研讀文獻。並在2015年特別到日本東京大學附設醫院向國際知名的 Isao Koshima 教授學習超顯微手術,自此投入淋巴水腫領域。並在高雄長庚醫院於2019年成立『國際超顯微淋巴水腫治療中心』,也於2021年10月榮獲國際非營利組織LE&RN認證為『手術卓越中心-淋巴疾病』,為全球僅有的六個手術卓越中心之一。以一個又一個的成功案例為淋巴水腫病患帶來改善生活品質的希望,也突顯了微創的超顯微手術於淋巴水腫治療的重要性。

「外科醫師須具備的一個很重要的特質就是要能觀察入微,並能常常自我反省。」楊醫師說,他認為每一天的日常工作中,都會有一些微弱的訊息在周遭出現提醒著我們如何能做得更好,但大多被視而不見,所以需要常反省並能夠觀察入微才得以發現這些線索以做出改變。楊醫師認為,沒有一個外科醫師每次的手術都能十全十美,需常常自我反省才能讓今天的自己比昨天更進步,如此循序漸進,才能一步一步接近完美。

楊家森醫師在一次偶然與婦產科學長的對話過程中,萌生投入淋巴水腫治療領域的念頭,進而在高雄長庚成立「國際超顯微淋巴水腫治療中心」。

醫療創新:越微觀、越宏觀

除了外科醫師的經驗和技術,醫療科技的進展也是為患者帶來一線曙光的重要原因,尤其是高放大倍率的可視化系統,在這種「毫米級別」的手術中扮演著關鍵的角色。在執行LVA時需要利用高階顯微鏡和超顯微器械,在高倍率顯微鏡下將口徑0.03到0.08公分的淋巴管與小靜脈做吻合。在超顯微手術的世界裡,看得到及看得清楚變得非常重要,因為LVA手術的成敗取決於吻合處的通暢度,而吻合處的通暢度取決於外科醫師是否能正確的運針,完美的將淋巴管吻合至靜脈。這當中,所計較的是0.003公分的誤差。而蔡司自 1950 年代發表世界第一台手術顯微鏡開始,透過不斷創新的技術,讓外科醫生從傳統的顯微鏡進階到今日的機器人式顯微鏡,大幅提高顯微鏡的影像品質及操控性,實為執行超顯微手術時不可獲缺的利器之一。

挑戰想像的極限

肉眼的極限可以透過儀器輔助,而心靈的極限則要靠「不設限」的心態來突破。楊醫師認為,能不斷突破自己的重點就在於「不要對自己設限」。一開始可以依本身現有的條件設定一個可達成的目標,再依此目標為基準持續加碼來得已不斷的突破。例如楊醫師在日本學成歸國前即設定了一個目標,就是在高雄長庚設立一個世界一流的淋巴水腫中心。基於這個目標,楊醫師對於自己開的每一台刀、每一位患者的改善、所撰寫的醫學論文,都會和這個目標相比對,來審視自己是否正朝這個目標前進並不斷的適時修正。在快達成此目標前,即需設定下一個標的,以維持不斷突破的能量。也正是這種『自我省思』的特質,和『不設限』『自我突破』的態度,讓楊醫師能夠持續發掘突破現今醫療的新線索,並成就其改寫淋巴水腫外科手術治療準則的貢獻。

淋巴水腫2100願景:不再需要治療

「身為一名外科醫師,我們現在做的都還是在治療已經發生的淋巴水腫。」楊醫師說,期望透過臨床及基礎研究的累積,能夠一步步的揭開淋巴水腫未解的面紗,並期望到了下一個世紀,人們對淋巴水腫的瞭解已經足夠從現階段的『治療醫學』進一步提升到『預防醫學』,並在西元2100年前能達到《黃帝內經》中的『上醫,醫未病』的醫療願景。

楊家森醫師表示,淋巴水腫一直是醫學上的難題,至今仍有許多未知的領域值得深究;期望透過每一個臨床案例來揭開淋巴水腫未解的面紗。

延伸閱讀:

用「光」的藝術翻轉晶片發展 「浸潤式微影之父」林本堅如何挑戰想像力極限?

「解碼人腦開端」江安世 :先懂大腦,才能讓AI像人一樣思考

別人不敢接的病患,I Do! 面對手術難題 眼科權威陳珊霓:發揮想像力

推動臺灣光學產業的前行者! GOOD TV執行長曾國生 用熱情點亮生命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