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tacart由CEO梅塔(Apoorva Mehta)和穆倫(Max Mullen)創建。在成立的短短8年間,Instacart已經逐漸成為生鮮配送行業的領頭羊。

COVID-19爆發後,該公司一年的訂單數量成長了500%,平均每筆訂單的消費金額增加了35%。受益於爆發式的成長,Instacart在6月11日宣布,在新一輪融資中籌得2.25億美元,其估值從79億美元飆升至137億美元,33歲的梅塔身價達到12億美元。

雖然這家新公司的發展勢如破竹,但來自市場和公司內部的壓力卻一度迫使梅塔公開道歉。一個印度青年,如何坐上了矽谷的創業快車?Instacart又遇到了什麼危機?

Instacart共同創辦人穆倫(Max Mullen)(來源:Flickr @collisionconf)

一、成功前,先失敗20次

寒冷冬天的街頭,拎著兩個沉甸甸的袋子,袋子裡有肉,蔬菜,還有一些日用品,公車遲遲不到,雙手逐漸麻木……這樣的場景對很多人來說都不陌生,而對於在印度出生、加拿大長大、喜歡烹飪美食的梅塔來說,這只是他每個週末都要忍受的諸多不順的一小部分。

那時,站在街頭等車的梅塔不會想到,未來的某一天,這段不順的經歷會給他一次創業的契機,他更不會想到,那個被命名為Instacart的產品最終會讓他身價超過12億美元,在富比世榜上有名。

梅塔在加拿大長大,深深著迷於技術。梅塔說:「從原子到你在Google上看到的電腦,所有的奧妙……我想學習這兩者之間的一切。」

由於不知道自己畢業後想做什麼,他報名參加了滑鐵盧大學(University of Waterloo)的電子工程課程。大學畢業後,梅塔在高通(Qualcomm)和黑莓(BlackBerry)等科技公司工作,甚至還在一家鋼鐵廠工作過一段時間。

「我對這些東西一無所知,但我喜歡把自己置身於這樣一個位置:我必須了解一個行業,並試圖解決他們可能有或沒有的問題」,他想嘗試各種事,來幫助自己弄清楚真正想做的事情。

最終,他搬到了西雅圖,在亞馬遜公司(Amazon.com)擔任工程師。這是2007年,亞馬遜開始進入生鮮領域。生鮮上門是業內的一個痛點,在Amazon Fresh之前,Google和一家名叫Webvan的公司也都嘗試過解決這個問題。但最後二者都退出了,其中Webvan更是燒光了12億美元,留下一片狼藉。

哪怕強大如亞馬遜,也直到2016年才在西雅圖和洛杉磯之外建立第3個「據點」。其中一個原因,是運輸生鮮的倉儲物流系統實在太燒錢了。

初出茅廬的梅塔,當時在這台巨大創業機器中,只是一顆毫不起眼的螺絲釘。但在這幾年裡,他明白了2件事:自己喜歡寫程式,更希望受到挑戰。任職亞馬遜期間,梅塔的同事經常向上司反應梅塔「工作不認真」。而梅塔也真沒被冤枉,他的確常常利用公司電腦的Xcode編寫一些與工作無關的小軟體。

在亞馬遜工作2年之後,他辭去了工作。之後2年,梅塔將「挑戰」任務拉滿:他萌生了20個創業點子,做廣告網頁啦、做外送團購啦、為律師開發社群網路啦……但無一例外,這些計畫最後統統夭折。

「當我回到家,我不會去想這事(律師社交),因為我不在乎律師。我從沒想過律師們每天都做些什麼。」梅塔從這些失敗的創業中學到了重要的一課——解決一個你真正關心的問題。

二、賣菜也能致富

說來有趣,梅塔當時住在舊金山,為了實現自己的創業夢一天工作14小時,忙到沒時間買菜做飯。「每天工作14個小時後,你最不想要的就是面對空空如也的冰箱。」

很快,如何更方便的買菜就成了盤旋在他腦海裡揮之不去的問題。在線上訂購雜貨,然後送貨上門的想法並不新鮮,Webvan等巨頭便是前車之鑑。但梅塔重新提起這個話題時,時間已經撥到了2012年,這一年,Uber和Lyft大獲成功,共享經濟風靡矽谷。

用梅塔的話說,「時機比想法更重要。」「2012年,人們在線上訂購任何東西,在線上與人見面,在線上看電影,但是每個人每週都要做的一件事——買雜貨——我們仍然在用一種古老的方式做。智慧型手機已經無處不在,人們可以輕鬆地通過手機進行交易,使用應用程式來雇用某人執行任務的想法迅速成為常態。」

梅塔說: 「智慧型手機的出現改變了這個公式。」越來越普及的智慧型手機和共享經濟模式,就是梅塔的突破口。梅塔借用Uber模式,讓每個擁有手機的普通人都可以申請成為一個shopper(即代購者),當顧客在平台上發出需求後,距離顧客最近的shopper即可在手機上接單,再以最快的速度將貨物送到顧客家中,完成「最後一哩」運輸。

這個方案低成本,低門檻,操作方便,不存在昂貴的冷鏈運輸成本,在現有的超市體系下,所需要的只是一個運行流暢的「接單」軟體——這是網路思維又一次極致的應用。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裡,梅塔為自己編寫了一個粗糙版本的App。在第一次測試中,由於梅塔還沒有雇用任何員工,他只能自己下單、接單。雖然聽起來很悲涼,但他成功驗證了用這個模式做生鮮的可行性。

(來源:InstaCart)

App開發出來後,梅塔馬不停蹄,開始尋求投資,他把目光投向矽谷著名的孵化器YC。但不巧的是,梅塔提交申請之時, YC的截止日期已經過了2個月。但梅塔反覆做工作,發動了在YC的所有校友,經過無數次coffee chat和Elevator Pitch,終於將YC合夥人Gary Tan 說得鬆了口:「你可以試試申請,但幾乎不可能進入了。」收到消息後,梅塔有了主意。

他用Instacart下單了半打啤酒,送到YC總部裡。Gary哭笑不得地給梅塔打電話問:「這是個什麼?」梅塔回答,這就是我說的Instacart呀。就這樣,梅塔成功獲得了YC的青睞。

Instacart,由instant和cart兩個單詞構成,「即時+購物車」。新生的Instacart有不少競爭對手,比如Shipt(Shipt在2017年被美國第二大零售集團塔吉特(Target)集團收購,目前為其旗下生鮮平台)、比如梅塔的老東家Amazon Fresh 。

如何在同業間產生優勢呢?梅塔認為奧妙就在自己的產品名字當中:「快」,極致的快。

三、「時間管理大師」

如果一個使用Instacart的顧客認為,這家公司僅僅是招募了一批有閒時間的兼職人員,把食物從零售店搬運到自己家門口,那就大錯特錯了。Instacart不僅僅是搬運工,它還是使用了不少黑科技的「時間管理大師」。

每個shopper接哪些訂單,走什麼路線去指定的零售店,在每個零售店又如何快速尋找到指定的產品,採購完後,走什麼路線去配送給每個消費者……如果能對所有這些過程實現精準的預測和規劃,就能使自家的配送服務達到業內最快。

與此同時,Instacart必須要為自己的預測準確率負責,如果預測準確率低,那麼結果就是客戶的訂單延誤,這不僅僅會讓履行訂單的成本提高,也會讓客戶不滿意,造成客戶流失。因此,梅塔選擇時下最流行的大數據和機器學習算法,使App不斷優化對路線的規劃,最終使得「一小時送達」的口號成為現實。

(來源:InstaCart)

據資料顯示,在Instacart的大數據平台上,僅僅shopper們每天的GPS定位信息就有1GB左右;Instacart會對這些數據進行分類部署,做離線數據分析,進而建立多種預測模型來預測客戶需求、超市購物時間、配送時間等。每個模型都會用歷史大數據進行回顧測試,不斷優化算法。

模型每天做重複的訓練來提高預測的準確率。甚至惡劣天氣或突發事件也在計算之內。Instacart有一個監測市場變化的團隊,他們會在必要的時候用自己的接口對預測進行調整。

可以說,正是這些黑科技,助力Instacart成為了那隻「獨角獸」。2013年,梅塔入選富比世「30歲以下30人」富豪榜單;COVID-19期間,由於各州發布「居家令」,生鮮上門的業務量突飛猛進,Instacart、沃爾瑪(Walmart)旗下生鮮購物Walmart Grocery和前文提到的Shipt每天均刷新下載量記錄。

從二月平均每日下載量與3月15日當天比較來看,Intacart、Walmart Grocery和Shipt分別成長了218%,160%和124%(數據來源:Apptopia)。

2020年,獲得多輪融資後,33歲的梅塔達到12億美元身價。然而在一片好勢頭中,Instacart卻遭遇到創立以來的最大危機,這場危機最終迫使創始人梅塔親自出面道歉,才終於有所平息。

2019年11月份到2020年年初,數千名shopper組織多次罷工,聲討Instacart挪用小費來付shopper們的工資。這裡也必須提一下Instacart的收費模式, Instacart每單向用戶收取運費(Delivery Fee)、服務費(Service Fee)、5%的小費(Tips)和高峰購物費用(busy shipping fee)等。

此外,用戶也可選擇成為會員,繳納99美元/年或9.99美元/月的會員費,享受免運費(消費超過35美元)、免高峰購物費用和服務費打折的優惠。

在2種收費方式中,小費都會直接付給shopper們,作為基本工資之外的補充,而shopper的基本工資根據地點不同,設定5到10美元不等。最誘人的是,Instacart曾向員工保證,每批訂單至少支付10美元(包括小費),不夠的公司來墊。

但shopper們入職後發現,自己的基本工資一再縮減,佔收入很大比重的小費有時甚至會被當做工資支付。Shopper們表示,辛苦跑完一單後,自己最終拿到的工資實際上「遠低於」10美元。其中一個案例中,Instacart只支付一名工人一個多小時的工作80美分。抗議者希望,Instacart能照實付給基本工資,且小費標準能調回2016年制定的10%。

2020年二月,梅塔發表聲明,就不透明的薪資結構公開道歉,並提出新的薪酬制度:

1.根據不同地區,每單最低支付額增加到7-10美元不等的全額服務(由shopper挑選、打包和配送訂單),和5美元的單次配送服務(shopper僅配送訂單);

2.為符合條件的訂單支付質量獎金和峰值獎勵;

此外,聲明中還重點強調:小費應該永遠和Instacart對購物者補償的貢獻分開。

四、未來方向在哪裡?

目前,Instacart已經從洛杉磯擴展到北美的5500多個城市和3萬家門市,Instacart的業務涵蓋85%美國家庭和70%加拿大家庭。合作夥伴包括Albertsons、Publix、Kroger和Sam's Club等等。公司有全職員工600多名,而兼職購物助理已達數萬名。而按照Instacart的官方計劃,未來3個月還要招收30萬全職shopper。

(來源:Dreamstime)

總的來說,Instacart能擁有如此大覆蓋率,一方面是所在的北美市場玩家數量較少,另一方面是因為北美超市體系發達,生鮮電商們對市場的開發程度較高。

如何才能在競爭者雲集的商場中活下去呢?如何將一個點子變成可行的方案?Instacart,或者說梅塔的經歷,顯然還有許多借鑑意義。

梅塔曾經失敗過20次,但這些經歷成就了他的現在。「雖然每個計畫最終都失敗了,但我從這段過去中學到了很多,包括快速原型設計、商業策略,以及在創建公司過程中不可避免的起起落落中管理自己的心理。在Instacart發展的今天,所有這些經驗都在繼續幫助我。」

對於公司發展過程中出現的麻煩,以及這次創業可能「會死」的不安,梅塔也毫不迴避。他說,「雖然我一直相信Instacart,但我總是偏執地認為,有些東西會阻礙我們充分發揮自己的潛力。我用這種感覺激勵自己,對我們的戰略和管理公司的方式提出尖銳的問題。」

這份自我批判的勇氣,也許是梅塔以及Instacart最寶貴的財富。在一次採訪中,主持人問,你對年輕的創始人有什麼建議嗎?

梅塔回答說,「偉大的創業者是學習機器。你對商業、思維模式、技術和其他與你的業務相關的領域了解得越多,你就越擅長做決定。許多這樣的決定都能對公司的發展軌跡產生實質性的改變。所以,從你的方式去學習——從書本上、從別人那裡、從經驗中。」

「大多數新創公司都失敗了,那些為了創業而創業的人更有可能失敗。」梅塔說:「創辦公司的原因是要給這個世界帶來你堅信的改變。」

「你必須真的想做這件事。」

熱愛,或者真正關心一個問題,才能保持思考,最終尋找出解決方案。梅塔「彎路超車」,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工程師做到產業領頭羊,除了靈感、技術、運氣,以及自我批判的勇氣之外,更重要的,或許是那顆始終認真對待問題的心。

*本文獲「矽兔賽跑」授權轉載,原文:33歲身價12億美金,成功前他失敗了20次

責任編輯:李頤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