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鞋店Zappos創辦人謝家華因火災意外猝逝,在美國,前美國總統柯林頓、川普女兒伊凡卡、亞馬遜創辦人貝佐斯以及其他數千人,對這位企業家致上緬懷;他逝世激起的漣漪,不亞於9年前蘋果創辦人賈伯斯逝世。

如同謝家華曾出版的書名《Delivering Happiness》一樣,在人們心中,他留下的遺產,是他傳遞給別人的快樂--充滿變革性的那種。他在Zappos創造顧客優先、無限期退貨以及員工熱情至上的核心價值,卻依然能夠盈利,最終促使貝佐斯買下Zappos,也深深影響網路零售產業。

在拉斯維加斯,他投資3億5千萬美元,把舊城區變成融合藝術、文化和科技的樞紐,同時自己卻住在親手打造的「露營拖車社區」裡,美國ABC新聞頻道指出,謝家華可能是「世界上最不落俗套的CEO」。

但,即使連陌生人都能分享,謝家華的人性與遠見如何照亮自己,《富比世》一篇深度報導卻批露,謝家華近來飽受心理疾患所苦,且對藥物成癮,間接導致悲劇發生。

8月,謝家華剛從Zappos退休,從拉斯維加斯搬到猶他州的帕克城,他原本想用一整個禮拜接待來訪的歌手好友珠兒(Jewel Kilcher),帶她到處轉轉。沒想到,不到一天,珠兒就火速離開,並寄了一封信給謝家華,她寫道:「我就坦白說了,我認為你身體不健康,而且神智不清。我覺得你服用過多藥物,導致你與朋友斷聯。那些你現在選擇伴你左右的人,不是無知,不然就是縱容你自我毀滅。」

3個月後,謝家華前往新倫敦拜訪家人,在主屋附設的棚屋中,他用暖氣機降低屋內氧氣水平--當時他熱愛進行的極限身體實驗之一--後來發生火災,謝家華數天後死於吸入濃煙後的併發症。

為什麼一個炙熱的光源,面臨如此陰暗的結局?綜合謝家華生前的公開言談以及朋友憶述,不同流俗的堅持、無法自處的強烈孤獨感、逐漸偏離同齡人的生命道路,加上早就有的酗酒、藥物惡習,以及最後一根稻草「疫情」,最終造成謝家華的「美國悲劇」。

連結

身為台灣移民之子,謝家華在舊金山長大,爸爸是化學工程師,媽媽是社會工作者,他完美繼承並融合了問題解決能力以及同理心。朋友形容,謝家華雖然非常內向,卻像一棵「愛心樹」,樂於把許多人聚集在一起,並投資大把時間和金錢在朋友身上。

朋友還指出,謝家華總是有很深層的孤獨感,這反倒驅動了他的招牌特徵:堅持「人生應有目標與熱情」。

2005年,謝家華在Zappos向全公司寄出一封信,要求員工回覆「公司的目標是什麼」。員工的答案包括顧客優先、用員工個性而不是職位來衡量意見等等,之後都直接變成公司核心價值,甚至讓員工依據這些價值互評。這種企業文化在當時可說是聞所未聞,但證明有用,成功讓Zapoos銷售額在5年內從數百萬衝上2億美元。

前Zappos高管莫斯勒(Fred Mossler)表示,謝家華「有興趣的從來不是鞋子」,畢竟他自己只有4雙鞋子,「他關注的是改善人類狀態。」

一位前記者布魯克斯(Cathy Brooks)曾採訪謝家華,過程中她傾訴自己缺乏目標和方向,謝家華主動邀請她到拉斯維加斯,並鼓勵她在餐巾後面草擬創業計畫。布魯克斯表示:「他給了我放手一搏的勇氣,現在我擁有自己的生意,把停車場變成占地9千平方英尺的狗狗無牽繩遊樂場。」面對沒見過幾次面的人,謝家華仍主動指引方向,另一位記者密友卡爾(Paul Bradley Carr)指出:「謝家華把快樂看成他試圖破解的演算法。」

今年正式搬家前,謝家華在拉斯維加斯也同樣被想要徵詢意見的人圍繞。謝家華除了喜歡和他人共創、發想,也喜歡在種種聚會場合飲酒,而他參加的派對數量幾乎永無止盡。

總是在派對中流連、被許多人環繞,卻恰恰凸顯他心中的孤寂感。搬到帕克城以後,謝家華希望朋友搬到自己家附近,他的做法是:支付朋友曾領過最高薪的雙倍價格,並且雇用豪華旅遊巴士載朋友來社區。一位密友拒絕了提議,但試圖阻止謝家華的「病態」行為:「那些人接受來自一個明顯生病的人的提議,被動或主動地鼓勵他的用藥行為。」

一位朋友說:「他栽培了這麼多人類連結和快樂,但他依然空虛,他很難獨處。」最終,這可能成為致命的缺陷。

失聯

大約是2015年以後,謝家華的老友們發現,他們與謝家華的生命旅程開始分道揚鑣。一位認識謝家華超過十年的創投家表示:「我們必須承認,我們最近沒有時常跟他碰面。就算我們在TED大會上看到他,他也會跳過演講,直接去主持深夜秀,那時我們早就上床睡覺了。」與謝家華共同創辦Zappos的斯威姆(Nick Swinmurn)也表示,從去年開始就沒跟他講到話。

謝家華和好友對「快樂」的定義,開始出現分歧。當許多好友結婚、步入家庭,謝家華仍永保「年輕」、派對不斷。斯威姆在追悼謝家華的Medium文章中提及:「他曾告訴我,他的朋友群平均年紀越來越小,他看起來對這點很興奮。」

今年,因為疫情的緣故,不能辦派對,但內向的謝家華也不喜歡一對一的場合。疫情中的孤獨催化下,謝家華加劇了飲酒習慣、使用娛樂性藥物、甚至進行一種名為biohacking的極端身體實驗。他會在雪地中奔跑、餓自己肚子、試著暴瘦到100磅以下,一次爬山時,他全程赤腳並吸著麻醉用氣體「笑氣」。

一位密友表示,他認為謝家華使用笑氣,是因為「有助於抽離,這樣他就不用面對現實,或是處理正在發生的事。」

珠兒在信中痛罵謝家華:「如果全世界能夠看到你是怎麼過生活的,他們不會認為你是一位科技洞見者,他們只會認為你是陳腔濫調、藥物上癮的男人。」謝家華似乎也意識到自己正在越界,《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報導,火災發生那晚,他正在計畫入住夏威夷的勒戒所。只不過,一切就此嘎然而止。

彼得潘

謝家華接受ABC新聞頻道採訪時曾表示:「我重視經驗勝過物質生活。」的確,仔細來看,就連生前的最後一段時間,他可能都是遵循自己不同流俗的堅持在「活出人生」,有如永遠不會長大、充滿好奇心的彼得潘。但他和同齡人逐漸分岔的道路,卻讓他的堅持,變成「不合時宜」,甚至導致自我毀滅。

2010年,《財富》雜誌雖然連續兩年把Zappos列入「100間在那工作最棒的公司」,但時任主編梅塔(Stephanie Mehta)也提出質疑:「所有在那裡工作的人個性都很像、都非常樂觀,這會造成風險。當所有人都這麼快樂時,有人會疑問這樣是否能取得全面的觀點。」

梅塔當時對Zappos的評論,現在看起來有如謝家華今年走入沉淪的預示。《華爾街日報》報導,過去謝家華還在拉斯維加斯時,他身邊的朋友至少還會質疑他的想法、提醒他某些想法並不合理;但在帕克城,謝家華花錢「買」來的朋友,都是一群「沒問題先生/小姐」,只會表達附和與認同,最終讓謝家華忘記如何對越來越極端的生活方式踩煞車。

謝家華逝世後,他的第一位創業夥伴林君叡寫了「最後一封信」給摯友,他寫道:「你從來不會看到難題,只看到機會。」謝家華對人生無限可能的追求,啟發了世界上許多人,卻也化為驟逝生命一聲深深的嘆息。

如何幫助孤獨的早慧者?

謝家華過世時年僅46歲,正當壯年,因此令許多人為之惋惜。《Inc.》報導指出,謝家華並不是唯一一位生命悲劇性中止的企業家,根據加州大學精神醫學系教授福里曼(Michael Freeman)所領導的研究,企業創辦人陷入抑鬱的機率比其他人高出30%。

新創加速器Y Combinator執業心理治療師布切勒(Amy Buechler)表示,企業家的生活原本就「與世隔絕」,她稱之為「創辦人的預設狀態」。在企業草創初期,創辦人的時間和精力幾乎都被事業佔去,因此忽略重要的人際關係,布切勒指出,那時留下的問題不一定會隨時間過去自然解決。

布料縫紉公司Missouri Star Quilt的創辦人唐恩(Al Doan)就是一例。隨公司茁壯,唐恩發現自己越來越寂寞,也發現自己的重要人際關係變得不太正常,失去應有的親密感。他一開始創業是為了養活媽媽,但隨著企業家和兒子的身分交織在一起,他開始害怕,萬一公司倒閉了,他是否就會失去在母親眼中的價值?除此之外,許多企業家退休、離開事業後,還會面臨陣痛期,找不到除了創辦人和企業領袖之外的目標與身分定位。

雖然每個人的困擾、掙扎都有所細微不同,布切勒指出,企業家--或許也適用於所有人--都應該有一位「責任夥伴」,也就是一個人或是朋友,能夠在你陷入低潮或是失去價值感的時候,把你拉出泥淖、走回正軌。

(參考來源:ForbesThe Wall Street JournalInc.

核稿編輯:林易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