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SA氣候科學家蘿森茨維格(Cynthia Rosenzweig),5月5日獲頒農業界最高榮譽獎項的「世界糧食獎」(World Food Prize),表彰她對氣候變遷影響糧食生產的貢獻。

40多年前,沒有人像蘿森茨維格一樣意識到,眼前的綠色良田,可能因為長期的氣候變遷一步步變成荒原。如今全球終於嚐到惡果,玉米、小麥、大豆等常見主食供給吃緊,去年全球有1.6億人口經歷糧食短缺,比前年增加近20%。

1980年代,她已經在NASA戈達德太空研究所(GISS)工作。當時科學家還在驗證人類活動正導致全球暖化,關注的仍是尋找海平面上升、化石燃料使用、二氧化碳排放等證據。

研究團隊之中,唯獨研讀農業、甚至自己當起農夫的蘿森茨維格開始質疑:「氣候變遷,對食物代表什麼?」

為了挖掘答案,她投入多項研究;但比起理論,她更重視實際的解決方案。1988年,她帶領美國國家環境保護局(EPA)農業團隊,提出全美第一份全國性報告,評估氣候變遷將如何影響農業生產區。

她創辦的研究組織「農業模式互相比較與改進計畫」(AgMIP),受到世界糧食獎基金會表彰。這個團隊由千餘名跨領域專家組成,橫跨氣候、糧食、牲畜、經濟學等,藉由氣候與作物建模,幫助近百個國家與地區調適耕作模式。

其中印度北部恆河區域,包含孟加拉、巴基斯坦、尼泊爾等國農夫,不僅把小麥與稻米產量增加13%,農夫的人均收入還增加了10%。就是跟隨團隊的建議,改用高產量品種作物、均衡施肥,並提供紀錄播種日期。

「如果沒有他們的模型,我們幾乎不可能得出結論,」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委員會(IPCC)報告作者之一、日本國立農業環境技術研究所主席研究員長谷川利拡(Toshihiro Hasegawa)表示,這使科學家終能向世界證實,糧食危機不只正加速發生,也變得更頻繁。

參考來源:The GuardianNPRInside Climate NewsAgMIPColumbia Climate School

核稿編輯:吳和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