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9號,費德勒受邀在美國達特茅斯學院(Dartmouth College)的畢業典禮上演講。費德勒與畢業生們分享了自己從網球中學到的3堂課,分別是「不費力是個神話」、「這只是一分」,以及「人生比球場更廣闊」。

摘錄演講內容,與大家分享。

第一課:不費力是個神話(Effortless is a myth)

費德勒說,我必須非常努力,才能看起來好像一切都很容易。人們看到我在比賽前熱身輕鬆的樣子,其實他們沒有看到我在訓練時的努力。

我相信自己,但相信自己必須是靠付出很大的努力才能得到的。我開始真正的相信自己,是在 2003年的ATP年終賽。我擊敗了我相當崇拜的對手,而且是在他的優勢上擊敗他。

之前我會避開對手的優勢,比如他的正拍很強,我會盡可能避開,打他的反拍。但那時我開始試著在底線擊敗底線型的選手,試著以進攻擊敗進攻型的選手,試著在網前擊敗上網型的選手。

為什麼?因為我需要更全面的能力和更多的選擇。當然這樣獲勝會相對容易。但更重要的是,當有些日子你感到低潮,你的背痛、你的膝蓋痛,也許你有點不舒服或是在害怕的時候,你仍然能找到獲勝的方法。這些勝利反而是我們最值得自豪的,因為它們證明了,不只是當你處於最佳狀態時能戰勝對手,尤其是當你不在最佳狀態的時候,你都有能力獲得勝利。

費德勒提到,所謂的「天賦」其實有更廣的定義。大多時候,天賦並不像是上天賜予的禮物,天賦更像是擁有一種恆毅力(Grit)。

自律是一種天賦,耐心是一種天賦,相信你自己也是一種天賦。擁抱過程、喜愛過程是一種天賦。管理好自己的生活、管理好你自己,也是一種天賦。

或許有些人與生俱來,但每個人都需要為此努力。有些人會說,這對你來說毫不費力。讓他們去那樣想吧,只要你自己清楚,不費力是個神話。

第二課:這只是一分(It's only a point)

費德勒問,在我職業生涯1526場單打比賽中,我贏了其中將近80%的比賽,但你們知道在這些比賽中,我贏得的分數百分比是多少嗎?只有54%。

換句話說,儘管是最頂尖的選手,平均也只能贏得比一半多一點的比分。因此,每當你平均每兩分就會輸一分時,你要學會不要停留在某一分。這只是一分,不管是雙發失誤、上網被穿越,即使是反拍扣殺,或是十大好球,這都也只是一分。

當你在打每一分時,要把它當作是最重要的一分。但當它結束了,它就過去了。負面思考是浪費能量,你要成為克服困難時刻的大師。

對我來說,冠軍,是儘管知道自己會一再的失敗,並從中學會如何處理它、學會繼續前進、學會更加努力,並且更有智慧的成長。

第三課:人生比球場更廣闊(Life is bigger than the court)

費德勒說,我16歲離開校園,開始職業網球員的生涯。

網球為我展現這個世界,但我知道網球永遠不可能是整個世界。

我知道如果我幸運的話可以打到3、40歲,或者成為頂尖的選手,但擁有自己的生活對我來說仍然是最重要的。比如,親情、友誼,和對世界的探索。

或許是受到我媽媽的影響,我很早就意識到我想為他人服務。在我媽媽的鼓勵下,我成立了基金會,希望幫助非洲的兒童接受教育。到目前為止,我們幫助了將近300萬個孩子接受優質的教育,培育了5萬5000多名教師。

當你看到那些在偏鄉的孩子們也能在教室裡學習、閱讀,像個孩子般玩耍,看到他們長大,成為護理師、老師、電腦工程師,那真的是太棒了。

這是一份榮幸,也是一份謙卑。能夠應對這樣的挑戰,是我們的榮幸。因爲這樣的任務,我們看見到了其中的困難與複雜,而感到謙卑。

成立基金會時我22歲,差不多是你們的這個年紀。當時的我除了網球很多事都沒有準備好。但有的時候你必須抓住機會,先做再說。

為他人服務,可能是成立基金會、非營利組織,也可能是貢獻你的時間、你的想法,把自己投入到更偉大的使命中。我希望你們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獨特的方式,有所作為。

我以網球畢業生的身份告訴你們,離開熟悉的世界,去發現新的世界,將會是不可思議的、深刻的,令人興奮的事。

費德勒說,以上這就是你們的3堂網球課。學生們為他鼓掌。突然,費德勒說,喔!我還有一堂課。

費德勒拿出網球拍說,對於那些打網球的人來說,正手拍可以拿東方式握拍,握拍時指節稍微開一點,不要握得太緊,這樣從正拍換到反拍應該會比較輕鬆。然後記得,一切都從腳步開始,拉拍很重要、隨揮也很重要。

費德勒笑著說,喔,這裡並沒有什麼隱喻,這些只是打好球的技巧。學生們都笑了。

演講的最後,費德勒說,我很榮幸能成為今天你們重要的日子裡的一部分。希望未來,就算是 20、30 年後,如果你在街上遇到我,請叫住我,告訴我我們曾經一起在這裡度過。我永遠不會忘記這一天,我知道你們也不會。

最後,未來不論你選擇什麼,請記得全力以赴,盡情發揮。自由的發揮、嘗試一切可能,最重要的是,善待彼此,玩得開心。

*本文獲「網球場的路上」授權轉載,原文:費德勒給畢業生的三堂網球人生課

責任編輯:陳瑋鴻
核稿編輯:倪旻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