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的經典電影《電子情書》,男主角湯姆.漢克斯(Tom Hanks)身為美國大型連鎖實體書店老闆,卻愛上獨立小書店女老闆梅格.萊恩(Meg Ryan)。片中湯姆漢克擁有的實體書店,拍攝地點是美國最大連鎖書店巴諾(Barnes & Noble)。

這段浪漫劇情如今有了新梗:假如獨立小書店老闆梅格.萊恩,被派去拯救湯姆.漢克斯的大型連鎖書店呢?

這正是現實裡發生的事。2019年6月,英國獨立書店水石(Waterstones)以近7億美元收購美國最大連鎖書店巴諾(Barnes & Noble),背後靈魂人物,是水石的執行長鄧特(James Daunt)。

水石

成立:1982年
執行長:鄧特(James Daunt)
主要產品:實體書銷售
成績單:2018年淨利成長80%
地位:英國市占率僅次亞馬遜


在亞馬遜電商衝擊下,實體書店非死即傷,鄧特不僅讓水石起死回生,年度淨利連續3年超過1,500萬英鎊(約合新台幣6億元);《紐約時報》稱他為「挑戰亞馬遜的男人」,英國《泰晤士報》則稱他為「書店救星。」

鄧特

出生:1963年
學歷:劍橋大學歷史系
經歷:對沖基金經理人
現職:水石、巴諾執行長


鄧特本行並非開書店,劍橋大學歷史系畢業後,他去摩根大通管對沖基金,但心中仍有文青夢,於是賺夠錢後他改行去開書店。由於績效不錯,後來他被邀請整治瀕臨破產的水石。在他接手後,2018年水石淨利1,800萬英鎊,比2017年同期成長80%。

鄧特的大原則很簡單:亞馬遜優勢無人能敵,實體書店要生存,只有走個性化的獨立書店路線。他說:「我寧可這世上沒有像水石這種連鎖書店,而是有更多更好的獨立書店出現在街頭。」

在他改革下,水石旗下的連鎖書店,有的名字甚至沒有水石,有的書店還提供咖啡、插座。於是有大學生帶著筆電在裡面泡一整天,電費往往比他們買咖啡的錢還多,「我們在玩一場長期遊戲,」鄧特說,「當這些學生長大有錢後,他們會回來我們這裡買書,當初我們付出的電費將成倍回收。」

在商言商,鄧特雖有一顆文青心,但書店仍是一門生意,因此他發揮過去在金融界的本性,以三大招來救水石:

一、裁員減薪。鄧特接手後砍掉25%員工,高階經理更砍50%,留下來的人若不接受減薪就辭職,改找畢業生代替。因此在鄧特政策下,水石員工時薪比麥當勞還低,搞到顧客和作家聯名要求將員工加薪到「倫敦正常工作水準」,但鄧特一概不理。

二、自主經營。鄧特並非是只會省錢的慣老闆,即使低薪仍有員工願意留下,關鍵是他讓各書店自主經營:從進貨、銷售、宣傳、定價,全由各書店自己作主。

過去水石是中央集權,如今旗下各書店價格自訂,最大好處是可針對不同地點需求做調整。年輕店員覺得自己可做主,宛如自己當老闆,即使低薪也願留下來。

三、職涯成長。鄧特還讓員工上教育訓練,從管理學、行銷學、心理學、兒童繪本、旅遊書等,鄧特說他是用「經驗」和「滿足感」取代金錢薪酬,事後證明這有效;員工也因為學到更多知識,銷售反而增加。該集團有個驚人數據:上架銷售率97%,也就是擺上書架的100本書,有97本會在一年內被買走,其他書店是40%。

水石母公司買下巴諾後,鄧特也將扮演《電子情書》裡湯姆.漢克斯的角色——現實裡的巴諾執行長,他仍堅持救活水石的原則:在亞馬遜的衝擊下,書店只有提供豐富體驗才能讓客戶上門。

他對抗亞馬遜有兩招:一,是讓實體書在客戶眼裡看來更美。鄧特稱巴諾之所以經營不善,是因為讓客戶逛書店時體驗太差,「一堆書擺在角落,就像沒人愛的垃圾,看起來醜到爆,人們當然不想再來。」

在鄧特要求下,書店連書櫃的設計都要符合人體工學。他曾和一位設計師爭辯書櫃傾斜的角度,該設計師認為4度比較合適,「我認為是3度,假如是4度的話,書若放在低於顧客眼睛水平線的位置,書背看來會彎曲,光澤也會變暗。」他稱水石的書櫃傾斜角度都是3度,「我的最優先要求是書看起來狀況如何。」

他對抗亞馬遜的第二招,就是藝術取代科學。在亞馬遜買書,電腦會根據你買過什麼書,判斷你的喜好,推薦相關書籍給你。

鄧特用另一方式操作:他沒有從出版商拿錢來促銷書,但水石總部卻推出向讀者推薦的書單,同時還選出每月、每年最佳書籍,水石的這些選擇最後都成為暢銷書。

《紐約時報》分析,亞馬遜的電腦演算法是被動的,它無法判斷未知的書能否成為暢銷經典,這只有真人才能做到。一名倫敦書商富蘭克林(Andrew Franklin)說了一個實例:鄧特很喜歡《埃塞克斯之蛇》(The Essex Serpent)這本小說,於是將它選為2016年水石年度最佳書,「結果這本書賣了10萬本。」

水石的獨特路線,使得它在亞馬遜衝擊下,仍有一定市場。在美國,亞馬遜書籍市占率是50%,實體書店巴諾是80%;但在英國,亞馬遜市占率40%,水石卻是25%。

鄧特翻轉水石,再次證實了真人眼光的價值。亞馬遜的電腦演算法雖無人能敵,但它沒有藝術眼光,無法判斷那本書值得大眾一讀,也不知道書要怎樣擺,才能讓它在顧客眼裡看起來更美。像水石這種實體書店能提供的,就是這種有人味的體驗。

這種藝術與科學之爭,不僅在書市。近年來最紅的電視影集《權力的遊戲》(Game of Thornes)就不是靠電腦分析大數據,才算出該劇值得拍攝,而是一群有藝術眼光的真人努力促成的結果。以科技起家的亞馬遜,近來買下《魔戒》版權拍攝影集,就是受到HBO的啟發。

「眼光」仍是人工智慧無法取代的,「天生我材必有用」,鄧特用文青藝術眼光翻轉水石,就是最好的證明。

責任編輯:周盼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