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總統李登輝,在今年2月8日晚間因喝牛奶嗆到,入住台北榮總醫院,檢查後發現有吸入性肺炎及心臟衰竭,之後又併發兩側肺部肋膜積水及急性腎損傷,入住台北榮總治療迄今已近半年。榮總表示,因李登輝年事已高,住院過程反覆感染,導致敗血性休克及多重器官衰竭,經醫療團隊全力救治,仍無法挽回,在7月30日晚間7點24分與世長辭,享壽98歲。

他是台灣政壇一代傳奇,解嚴後唯一連任三屆的總統,也是第一位本省籍、公民直選出的國家領導人。

但,他也是褒貶評價最為兩極的政治人物。既是台灣的「民主先生」,讓台灣從威權走向民主的關鍵推手,卻也被稱為「黑金教父」,一手埋下地方派系與黑金政治至少20餘年的亂局。即便在2000年卸下公職後,他仍以台派精神領袖之姿,牽動時局;而他位在外雙溪的翠山莊,也始終是有意在政壇爭取上位者,絡繹不絕的必訪之地。

時勢造英雄,或英雄造時勢,李登輝未必是人人眼中的英雄,但他能在當年台灣尚未解嚴、政壇多為外省精英盤據的時代裡出線,除大時代背景使然,他擅長交互援引外力與體制內部矛盾來「借力使力」、清除政敵的政治手腕,更是關鍵。

在他擔任總統的12年又4個月間,台灣歷經由威權轉為民主的最關鍵時刻:萬年國會走入歷史、首次總統直選、政黨政治架構建立、軍隊國家化、結束動員戡亂時期等。尤其,當年他軟下身段與野百合學運代表會面,一連順水推舟允諾召開國是會議、結束萬年國代,最為人稱道。

於公,他看似是對社會改革聲量從善如流;於私,當時正逢總統改選前夕,國民黨內掀起主流與非主流之爭,學運也成了他為鞏固個人權力、槓桿黨內傳統勢力的最佳利器。

借力使力,讓他得以推動民主轉型,也得以厚實自身政治實力。日治時期總督府以利誘籠絡地方仕紳與富豪,兩蔣時代以恩庇侍從體制豢養地方派系;李登輝執政時期,同樣以扶植地方本土派系來裂解外省精英權貴集團勢力,這讓地方派系家族如台中顏家、嘉義蕭家、雲林張家⋯等,盤踞與左右地方政治至少20年之久。

李登輝一生功過,愛恨有之,但不論藍綠,都無可否認他在台灣民主與政治進程中扮演的關鍵角色,無人能相比擬。

權謀、手腕並非人人可複製,作為一位國家領導人,李登輝最值得後輩領導者參考與學習的,其實是他的「好學人生」——他一生對新知與學問的追求與渴望。

導演吳念真曾說,李登輝是他見過「最認真讀書」的政治人物。他曾問李登輝,從政時到底哪來的時間看書?

李登輝當時這樣回答,他在政府處理事情時,會讀書、讀更深的理論,包括哲學、歷史,以幫助他判斷這樣做對或不對。例如,他當總統,最大問題是沒派系、沒班底、沒槍,這種情形下,就要看老百姓,當時大家對戒嚴、獨裁制度很反感,街頭遊行力量就變成他的力量,「是民間給我力量讓我敢去做,不怕少數的反對者,因為要求改革的人更多」。

李登輝熱愛唸書,他曾透露,自己的人生觀、世界觀,乃至政治觀,基本上都是透過讀書而來,「沒讀書就無法深入、無法有知識」。他不只自己愛唸書,也要求身邊的幕僚看書。幕僚透露,他經常把人叫到書房問:「你最近讀了什麼書?」幕僚若答不出,李登輝就會嘆口氣,叮囑一定要讀書,還列出書單;有時,他會直接從桌邊、桌腳邊,拿出一本一本書,讓幕僚捧著一大疊回去閱讀。

李登輝在桃園大溪的鴻禧山莊、外雙溪的翠山莊中,都有他豐富的藏書閣。

吳念真曾拜訪李登輝在鴻禧山莊的住居,對這位老總統豐富的書庫印象深刻。他回憶,那是一間被密集書架擠到幾乎沒有通道的「書庫」,當時李登輝已高齡80歲,卻能清楚記得某本書的所在位子;談及某本書時,他也迫不急待想與對方分享一切,「從他的手勢、語氣和表情裡,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喜歡讀書的人那種對書、對閱讀長久以來不變的喜悅和熱情。」

其實,李登輝長年有剪報習慣,直到高齡90多歲都保持著,有時甚至是邊吃飯邊剪報。他更大量閱讀日文、英文報與期刊論文;閱讀主題,從浪漫言情小說、重磅經典史書、經濟學,甚至連最新能源、物聯網等新技術,他都感興趣。

他曾因擔憂台灣過度依賴進口能源,熱衷研究氫能源,不只閱讀國內外論文,聽聞高雄有業者正在研發,還特地託人當面跟業者提出替他解說技術、示範器材的邀約。

五年多前,他掛心台灣經濟發展出路,埋頭研究物聯網(IOT,Internet Of Things)技術。當時有記者去訪,他凌晨3點就起床準備資料,面對每個提問,他有備而來,從手邊厚厚一疊的資料中翻出答案與資料。

在94歲高齡時,李登輝與耶魯大學名譽教授浜田宏一合作,出版了《日台 IOT 同盟》一書。他深信,物聯網技術能促成「第四次產業革命」,台灣應利用物聯網技術作為帶動經濟成長的火車頭,並與日本密切合作。隔年,他又投入復育台灣和牛的工作,甚至在日本學界最權威的學術期刊《日本畜產學會報》上,發表研究論文。

李登輝曾說,自己在高中時期就對生死有了定見,影響他生死觀最鉅的三本書,是湯瑪斯‧卡萊爾的《衣裳哲學》、倉田百三的《出家及其弟子》、哥德的《浮士德》。他的基本思想是,先問「我是誰」、想生死,生死觀想通之後,就會了解自我要做什麼,而領導者也要有這樣堅定的信仰、整套的歷史觀、思想和策略視野,才會有清晰方向,讓群眾得以跟隨,又不能太過於自我獨裁如皇帝一般,「我靠著保持大量閱讀習慣,讓自己的思想不激化,並保持開闊包容的心。」

貫穿李登輝一生的,正是他透過知識所建立的強大人生觀與價值信仰體系。接近生命終點時,他曾以《千風之歌》闡述自己的生死觀;年輕時,他以為人死了就算了,最多會變成自然,但這首歌讓他體悟到,死後可化風,無所不在,「更重要的是在活著時,發揮你的精神、奉獻自己。」

責任編輯:陳慶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