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世界人工智能大會第三屆的第一天,從阿里巴巴退休之後的馬雲,帶著他的新職稱亮相——「聯合國數位合作高級別小組聯合主席」。

這個2018年成立的組織,是為了促進全球各界在網路空間的合作。而對於當下全球網路正築起的圍牆與分裂的局面,馬雲表示,人類累積了大量的知識與能力,但缺乏了智慧,「今天世界的很多問題,是因為不尊重彼此之間的不同和分歧」。人類社會正經歷著「巨變之後的巨變」。

與2019年不同,身為技術信徒的馬雲沒有來到現場對談,而是進行了遠端演講。對於AI與人類社會的相互作用,馬雲從人類應對層面帶來了新思考。

馬雲的新思考:從「如何活得更好」到「如何活下去」

馬雲很少涉及技術細節與技術哲學,聊了聊疫情帶給他的三點思考。

人類離不開地球,但地球卻可以離開人類。」這是馬雲分享的第一點感悟。

工業革命以後,人類有能力向外看,登上了月球,建設了太空站,開始對地球以外的世界有了偉大的探索。「相比之下,人類對自身的探索顯得更難,也更加重要。」他說,這次疫情讓我們看到了人類對自己的陌生、對地球的陌生。因為我們不了解自己,不了解自己生存的世界,不懂得這個地球,不珍惜和保護這個地球,所以製造了很多的麻煩和災難。

「其實我們人類還離不開地球,但是地球離開我們可能會更好。」他補充道,如果地球是一家公司,大自然才是老闆,人類只是管理者而已,人類權利很大,但是大自然卻可以隨時讓我們下崗。「很多事情對於人類來說沒有錯,但是對於大自然來說就是很大的錯誤,如果人類一直給大自然帶來災難,大自然一定會回報人類災難。我們人類一定要學會和大自然共存,人類只有順應自然,尊重自然才能在地球上生存下去。」

經濟增長可以放慢,但是人類必須成長。」這是馬雲的第二點感悟。他覺得AI應該翻譯成機器智慧,而翻譯成了「人工智慧」說明人類把自己看得過高。「疫情讓我們明白世界的生態系統是由微生物決定的,不是由最高等級動物決定的。就好像決定非洲大草原的是那裡的微生物,而不是獅子。」

幾千年來人類的知識在快速成長,技術在發展。但是,馬雲覺得人類的智慧並沒有成長。

「今天我們所擁有的資源和財富前所未有,我們擁有的知識和技術能力也是前所未有,當然我們面臨的麻煩也是前所未有。但是很遺憾我們缺乏了智慧,我們有的時候並沒有把這些資源、能力、知識用來加強溝通與合作。有的時候還製造了很多隔閡,甚至擴大分歧。」

馬雲覺得未來可能會毀掉人類文明的不是病毒而是人類自己。「人與人、國家與國家之間都是完全不用的,而且會永遠不同下去,也因為我們的不同,世界才豐富多彩。學會尊重與欣賞各自的不同,這才是人類文明進步的標誌。 」

僅僅一年的時間,馬雲觀察到,世界已經發生巨變。人們對於技術、對於AI的看法發生了巨大的轉變。過去,人們說數位技術是讓生活變好,而未來「數位技術是讓人類能夠更好的生存下去」。

疫情沒有改變技術變革趨勢,但是疫情加速了數位技術的變革。馬雲判斷,本來需要30、50年完成的數位化,可能會提速到10年、20年內就完成——這是巨變之後的巨變。

他舉例,一位專家用肉眼看COVID-19病例需要10-20 分鐘,後來技術人員開發出COVID-19肺部電腦斷層掃描(CT)的智能演算法,機器看病例片子只需要20秒;疫情期間農民用衛星遙感,衛星通過遙桿圖像識別,稻田作物生長情況,結合氣候行業等情況,預估產量價值,再決定貸款多少錢給農民。

「上學、開會、買東西、看病,維持生活運轉都必須依靠數位技術,為活下去而做的創新才是真正最強大和不可阻擋的動力。」

馬雲是憂慮的,他不再談論宏大的願景,轉而聚焦在更具體的進展與問題上。從科技層面看,人類社會好像到了一個關鍵節點,我們不得不在這個階段解決一些關鍵問題,比如邊界與發展,技術與倫理,這些關乎生存。

如馬雲所講,「今天的災難是巨大的,今天災難也許才剛剛開始。病毒不分國家,技術也不應該有邊界。」

*本文獲「極客公園」授權轉載,原文:今天馬雲與馬斯克,聊了聊他們的憂慮與希望

責任編輯:李頤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