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要在2050年達到淨零排放目標,眼下,不論企業或政府,手邊最重要的減碳工具,其實就是綠電。但目前,大多數的綠電,多數賣給台電,市場上可交易的綠電,幾乎九成都被單一企業買光,導致中小企業苦求綠電無門。

這種患寡又患不均的綠電市場結構,該如何解?

《商業周刊》與歐洲商會-低碳倡議行動(ECCT LCI) 及「中華經濟研究院(RE100區域倡議夥伴) 首次籌辦國內第一次以「綠電交易」為主題的「2022綠電交易高峰會」,邀集國內外產官學專家,共同討論市場現況與解方。


雖適逢疫情期間,現場參與人數仍突破百人,加上線上人數,總計近五百位企業主與國內外能源業者參與這場盛會。目前台灣已有18家企業加入RE100倡議,承諾在2050年之前達成100%使用綠電的目標;但究竟如何達標?怎麼規劃?20多位產官學界專家講者也在論壇中,分享對台灣綠電交易市場的觀察與看法,彙整如下:

第一,零碳已經是國際趨勢,減碳及再生能源的重要性與日俱增。產業龍頭及投資環境越趨重視碳排議題,相繼宣誓加入RE100倡議,並要求供應鏈響應綠色製造。

與會的麥肯錫全球董事李曉廬指出,預計到2050年,全球電力供應的80-90%,將來自可再生能源,且到2030年,新型可再生能源的邊際成本,也將能與化石燃料能源競爭;在環境議題挑戰的大背景下,客戶、員工、投資人、監管機構各方都在積極推動企業全方位的綠色轉型。

她指出,尤其產業鏈的綠電佈局更具驅動力,如中下游企業出於永續形象、免除能耗管理或經濟效益的考量,會主動規劃與自身綠電使用相關的承諾;同時也會促使上游供應商使用綠電,例如中下游大型企業對上游企業制定綠電使用相關的採購標準等。

第二,台灣中小企業要跟上國際趨勢,達到綠色生產目標並降低碳排放量,提升企業競爭力,再生能源的使用勢在必行!

永豐銀行資深副總歐陽子能指出,隨著國際的零碳趨勢,台灣中小企業也會遇到能源轉型問題,尤其台灣二十萬家中小企業,即便不是RE100的會員,也可能要與這些會員或歐盟有生意往來;他指出,根據估算,在2050年,台灣企業對綠能的需求至少達2800億度,這是龐大的需求量,需要有更蓬勃的市場支撐,但就他觀察,目前許多企業「還在觀望」,只有少部分企業開始進行綠電交易。

他提醒,企業對綠電的需求是不可逆的趨勢,永豐銀一直在業界扮演領頭羊,但需要更多同業加入;銀行在綠電交易時扮演重要的融資角色,這也需要政府與主管機關給予協助與鼓勵。

第三,綠電交易對於國內許多企業而言,依然相當陌生。企業需要安心的採購,也需要有更健全的綠電交易市場。

對於此點,與談的企業代表,提及交易程序繁雜、餘電不能買賣等問題,都造成綠電交易市場的複雜度。

如目前再生能源的電力是無法儲存的,因此當發電當下,用電方無法使用完,就會產生餘電問題,通常需要售電方或買電方自行吸收成本。資誠再生能源事業服務執業會計師蔡亦臺分析,若未來開放再生能源的餘電也有零售批發市場,就可以讓綠電交易市場更靈活。

台達電永續長周志宏也指出,因為綠電發電與用電時間,未必能匹配,因此會產生「餘電」問題,「這是現在我們最suffer(掙扎)的事情,因為有的餘電可回收,有的只好自己吸收(成本),所以要利用儲能,讓餘電的匹配變好。」

雖然台灣綠電制度才剛起步,但也有人試行走出範例。如台灣綠電交易是以單一電號作為單位,即公司具有獨立電表,才能購買綠電。

但如台北101大樓就是單一電多用戶購買綠電的案例。台北101營運長劉家豪指出,當時因承租戶沒有獨立電號,需由北101申請、租戶與售電業者購買再生能源,再透過售電業者向台電申請轉供電力到101,簽訂三方購售電合約,才解決問題。



第四,面對中小企業在綠電採購上的困境,政府協助非常重要。台灣不僅要提高綠電供應量,還要達到用電成本最低化的目標。

對於這項問題,經濟部代表提出最新解方。

與會的經濟部政務次長曾文生指出,目前綠電交易市場,是少數公司包走大多數的再生能源,但政府已著手盤點公有土地,未來會標租給光電案場以及區塊開發離岸風場,且會納入一定比例綠電給「零售市場」;意即,未來綠電不會全數批發給單一企業,必須留一部分給中小企業。

曾文生說,台灣企業對綠電的需求,一開始是因為環評與用電大戶條款,這些政府規定促使的「剛性需求」,爾後隨著愈來愈多企業加入RE100倡議、COP26「淨零排放」趨勢,讓大家對綠電的需求愈來愈多。

而前者有剛性需求的企業,大多用電量大、也有能力包下整座綠電案場,信評良好,有利其簽訂再生能源購售電合約(CPPA)。「但這也形成一種現象,少數公司包走所有再生能源,」曾文生說,政府正在努力規劃讓中小企業也能夠買得到再生能源。

與會的經濟部標準檢驗局副局長謝翰璋也表示,經濟部與標檢局正積極研擬解方,針對企業反映買不到綠電,確實「FIT(躉售制度,指發電業者將綠電賣給台電)價格有一定的影響」,但政府接下來會跟銀行公會溝通,並設計公版售電合約,以降低交易成本,以及,加速光電案場申請售電的流程。

「我們相信綠電市場的自由化、多元化,是產業界共同的期望,」《商業周刊》總主筆呂國禎在高峰會結尾時說,「特別是讓中小企業買得到、買得便宜,是業界最期待的。我們相信在大家一同的努力下,台灣會有充足的綠電、也有健全的交易平台!」



商周將持續為台灣零碳、ESG努力!下半年,商周將與歐洲商會-低碳倡議行動 (LCI) 以及RE100合作製作「綠電買家手冊」,作為台灣史上第一本供中小企業參考的全方位購電指南書。更多永續經營趨勢與案例,請上《商周ESG》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