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有高達23%約4500萬美國成年人節食減肥。減肥廣告無處不在:「新的一年,新的自己!」「沙灘季即將到來,你準備好了嗎?」

從目前成人肥胖率40%且持續攀升來看,成功的人並不多,儘管如此,大家仍在吹捧自己的飮食方法。

純素飮食、歐尼許飮食(Ornishdiet)、生酮飮食、原型飮食、地中海飮食、日本飮食等,有許多研究顯示,這些飮食方式隨便哪一種,都比標準美國飮食要好,然而卻幾乎沒有數據能證明哪種最棒。

少吃碳水化合物,更能幫助減肥?

2009年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法蘭克·薩克斯(Frank Sacks)的研究顯示,飮食成分組合其實並不重要。在兩年多的實驗裡,他將受試者分組,設定了不同比例的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組合,平均而言,減重效果都差不多。

《紐約時報》依此宣稱「減肥重點在控制熱量,吃什麼不重要。」我認為作者和媒體都流於偏頗了,看看圖14-1中的數據就知道了。

4種飲食方式對體重和腰圍變化的影響。(來源:《代謝:破解加工食品、營養和現代醫藥的偽裝和謊言》/堡壘文化)

不同飲食法所含之碳水化合物從35~65%不等。(A)為執行不同飲食法的體重變化平均值,(B)是在不同時間點測量的體重變化平均值,(C)是腰圍變化的平均值,(D)是在不同時間點測量的腰圍變化平均值。

體重和腰圍的趨勢基本上雷同,表示這種飲食是等效的。然而,實驗結果平均值標準誤差(Standard Errors of the Mean, SEM)分布廣泛,這表示不同受試者的反應有差異,有些人對某種飲食法反應良好,但有另一些人反應不佳,這表示不同的飲食法適合不同的人。認為一種飲食法能適用百樣人的想法,是不正確的。

每一組在相同時間內平均減少的體重的確差不多。但從這些數據裡,並不應該得出這樣的結論,我們反而該關心體重最低點約莫出現在飮食控制6個月後,但之後體重又開始往上增加,沒有任何飮食方式能長久。

此外,每種飮食法和每個時間點的平均値標準誤差都相當大,這表示不管哪種飮食方式,總是有人特別受用,而對其他人根本沒效果。另外,作者也沒有做必要的先期研究,區分誰對哪種飮食方式會產生反應,或者為什麼產生反應。

最後我們注意到,低碳飮食裡碳水化合物最低只到35%。要想低碳飮食有效,就得降低胰島素濃度,讓脂肪細胞能釋出所儲存的脂肪,或甚至以生酮飮食的方式,讓胰島素幾乎完全不分泌,而35%的碳水化合物飮食是達不到這點的。換句話說,薩克斯所做的低碳飮食研究並不算是眞正的低碳,它實際上算是中等碳水化合物飮食法。

史丹佛大學教授研究:靠飲食法減肥,只能維持2個月

同樣的,為了確定哪種飮食最好,2007年克里斯多夫.加德納(Christopher Gardner,史丹佛大學醫學教授、史丹佛預防研究中心營養研究主任)徹底研究了4種不同飮食的減肥效果,包括:阿金飮食(高脂低碳水)、低熱量飮食、歐尼許飮食(極低熱量、高纖維)和區域飮食法(低度加工碳水化合物、瘦肉蛋白)。

這項研究證明了2件事:所有飮食都有效,但都只能維持2個月,因為採行這4種飮食的人,最後體重都回到了平均値。換句話說,大多數人都沒有足夠的警覺性,因此無法眞正的堅持下去,他們會逐漸回復到原來的飮食習慣。

加德納在2018年又做了延續性的研究,比較了低脂飮食(48%碳水化合物搭配29%脂肪,或搭配低於20%的脂肪)和低碳飮食(45%脂肪搭配30%碳水,或搭配低於25 %碳水)的效果。

儘管有種種限制,但實驗結果仍顯示,低脂或低碳並非重點,只要揚棄加工食品改吃眞食物,那麼平均減少的體重是一樣的。値得注意的是,加德納實驗中的這2種飮食都有個共通的優點:低糖高纖。

真正讓人瘦不了的,其實是加工食品

要確定哪種飮食對自己最好,必須考量本身健康狀態和遺傳因素。比如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每500人中就有1人),或家族性高乳糜微粒血症(又稱第五型高脂蛋白血症,每兩萬人中有1人)者,這些人需要低脂飮食和降血脂藥物,否則無論體重如何,罹患心臟病的風險都會大增。

反之若有胰島素阻抗(每2人中有1人),需要的應該是限制精製碳水化合物和糖分,減少8種細胞內病理機制中的4種發生,包含糖化、氧化壓力、粒線體功能障礙和胰島素阻抗。

另外對於第二型糖尿病患者(每10人中有1人),就要暫停攝取碳水化合物,甚至進行間歇性斷食。但無論飮食中的碳水化合物與脂肪多少,眞正的問題仍是加工食品。

有一系列的飮食法都是針對營養素調整的,包含純素食、歐尼許飮食、彈性素食、魚肉素、日式飮食、地中海飮食、低碳飮食、原始人飮食、生酮飮食。如果你吃的是眞食物,這些飮食法都會有用。

真食物低糖高纖,可以降低胰島素濃度,進而能夠保護肝臟、滋養腸道。要注意的地方是,每個人的遺傳、腸道微生物菌叢與肝臟機能都不同,因此有些飮食法對某些人效果好,但對另一批人則不見得。

絕對不會有減肥效果的飲食法:加工代餐

唯一無效且從來不曾有效、也永遠不會有用的飮食,是加工食品版本的低脂飮食。看過SnackWell牌的低脂餅乾嗎?沒有人靠著它減肥成功,因為那含有滿滿的糖分,讓人吃了一整盒,卻還誤以為很健康。

請牢牢記住,加工食品所謂的低脂,就等同高糖和低纖,這些食品不但拖垮肝臟也無法餵養腸道。低脂產品功效顯然並不像廣告宣傳的那樣,它們本應減少心臟病和肥胖症機率,但實際上卻逆向增加了這2種疾病的發病率,還同時增加了第二型糖尿病和脂肪肝發病率。

但食品業並不在乎,因為利潤飆升。要去掉脂肪表示需要經過加工,這讓他們有機會用糖來取代,結果就是導致新陳代謝和大腦紊亂。然後,社會不去檢討我們錯誤的思維,而是責怪那些已經處於困境中的患者。

他們找不到適合的飮食方法,所以只能放棄食物開始吃代餐,例如SlimFast、Medifast和近期的Soylent這些產品。其中有些是以玉米糖漿為基礎,而且幾乎所有代餐都會讓胰島素濃度升高,儘管電視廣告上都說它們有效,但實驗顯示它們根本沒用。

事實上有統合分析顯示,食用代餐一年平均能減重約7公斤,只比極低熱量飮食多減2.5公斤。這些代餐無法降低胰島素濃度,即使配方裡添加的是不易消化的澱粉,但葡萄糖耐受性和胰島素阻抗情形仍可能惡化,因為這些代餐纖維不足,無法減少初期腸道吸收。

沒人想要辛苦節食,大家都盼望能有減肥靈藥。那麼減肥藥的表現如何呢?其中表現最好的是芬他命- 妥泰(Phentermine-Topiramate),服用1年後與安慰劑相比平均多減9公斤。話雖如此,這些藥品也存在不良反應的問題。

奧利司他(Orlistat)會導致嚴重的胃腸道症狀,利拉魯肽(Liraglutide)和納曲酮- 安非他酮(Naltrexone-Bupropion)都曾有過嚴重藥品不良事件而導致治療終止。另外芬芙拉命(Fenuramine)、西布曲明(Sibutramine)、利莫那班(Rimonabant)和氯卡色林(Lorcaserin)也都曾因副作用而被迫退出市場。這不是什麼大家會想看到的紀錄,尤其想到這些藥實際上都減不了肥,因為它們無法降低胰島素濃度。

事實上唯一能夠持續減重而且無明顯副作用的藥物,只有二甲雙胍(Metformin),它能活化AMPK,進而改善粒線體功能,而且它確實會降低胰島素濃度。我開二甲雙胍給肥胖病童使用效果很好,它對那些胰島素濃度過高的兒童效果最好,因為這就是它的治療標的,前提是病童們得要搭配吃「真食物」

*本文摘自《代謝:破解加工食品、營養和現代醫藥的偽裝和謊言

書籍簡介

《代謝:破解加工食品、營養和現代醫藥的偽裝和謊言》

作者:羅伯·魯斯提(Robert H. Lustig)
譯者:范瑋倫
出版社:堡壘文化
出版日期:2024/06/19

作者簡介

羅伯·魯斯提(Robert H. Lustig)

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內分泌科之小兒科榮譽教授,在麻省理工學院主修主修營養生物化學,並於康乃爾大學取得醫學博士,於加州大學黑斯廷斯法學院取得法學碩士學位。魯斯提教授是一位享譽國際的小兒科醫師,為患有肥胖症的兒童診治,行醫超過40年,並且深入研究糖對人體中樞神經系統、新陳代謝、疾病造成的影響。

他也是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貝尼奧兒童醫院「青少年與兒童體重評估健康計畫」前任主席、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肥胖評估、研究與治療」成員以及「內分泌協會」的肥胖專門小組成員,並著有《雜食者的詛咒》、《糖有56個名字》(Sugar Has 56 Names)、《美國思想的入侵》(The Hacking of the American Mind)等暢銷書。


責任編輯:倪旻勤
核稿編輯:陳瑋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