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帶來的零接觸需求,讓遠距醫療服務得以快速發展。根據吉立亞醫藥2022年針對亞太地區9個國家的調查發現,COVID-19疫情期間,HIV感染者使用遠距醫療的頻率變高,58%感染者以及64%易感族群表示增加遠距醫療的使用。遠距醫療提升方便性,幫助慢性疾病患者得以在疫情嚴峻期間減少去醫院的頻次、降低感染風險,又可以持續服藥不中斷。

遠距醫療擴大醫療服務可近性

其實台灣早在1990年代已出現遠距醫療。台大公衛學院教授陳秀熙表示,健保署2018年公布「通訊診察治療辦法」,包括急性住院病人、慢性病因病情需長期追蹤、有急迫生命危險、醫療資源匱乏偏遠地區、國際醫療等可採遠距視訊看診。

該份亞太區調查發現,便利、靈活性及更容易獲取HIV相關訊息,是感染者開始使用遠距醫療的原因。桃園醫院感染科主任鄭健禹也分享,遠端醫療對偏鄉或是病況嚴重者很有幫助,過去曾有一位家住石門水庫附近的感染者,因全身僵硬已經臥床多時、難以外出就診,醫療團隊便透過視訊診療及送藥到府,讓該個案可以穩定接受治療。

確保HIV感染者治療不中斷 去歧視仍是重點

遠距醫療有助於HIV防治,但感染者最擔心的還是自己的個人資訊會在線上被洩露。鄭主任提到,就HIV治療而言,礙於感染者每三個月需定期抽血檢查,若未來要推行感染者遠端看診還是會有實務上的困難,感染者雖可透過視訊看診再到社區藥局領藥,或是取得處方去外面檢驗所抽血檢查取得報告。但臨床觀察發現,多數感染者因為怕遇到認識的人導致身份曝光,甚至擔心在不熟悉的醫療環境下,被發現是感染者就會遭受不友善的對待,而不願意到社區藥局領藥,或是去檢驗所抽血檢查。

鄭主任深感認同,「去除愛滋歧視及汙名,撕掉感染者負面標籤才是最能幫助感染者的最重要關鍵」,期望U=U(Undetectable = Untransmittable, 測不到HIV病毒就不具傳染力)的觀念可以突破同溫層,普及醫療人員與社會大眾,才能真正讓感染者定期回診、穩定服藥,確保醫療照護得以延續不中斷。

桃園醫院感染科主任 鄭健禹醫師

台灣發展智慧醫療健康照護產業 從健全遠距醫療系統開始

新冠防疫新生活帶動數位醫療、智慧照護、數位學習等數位應用產業蓬勃發展,像是「臺灣社交距離App」可讓使用者即時掌握與確診者接觸情形,進而降低疫情傳播,還有智慧口罩販賣機,在不侵犯個資隱私的情況下,讓有需求的民眾都能買到口罩。確診的民眾也採用視訊或電話問診的方式看診取得醫師診療與處方,再委託他人到醫院繳費、過卡及領,節省交通時間也避免群聚感染。

「疫情造成確診者隔離,卻打通了醫病之間的數位橋梁。」過去遠距醫療受限於健保給付,連帶影響醫療供給面、商業經濟面及資訊發展面,加上台灣醫療可近性高、國人偏好面對面就醫,且許多老年人並不擅長使用數位工具,多數醫師也不習慣遠距診療,而阻礙了遠距醫療的發展。

疫情造成確診者隔離,卻打通了醫病之間的數位橋梁

陳教授建議政府及醫療供給者,注重數位識能教育,也要持續發展區塊鏈技術保障病人隱私,以及物聯網、智慧穿戴裝置,促進病人自主性使用雲端資料庫,讓醫師早期診斷及治療,降低嚴重併發症及死亡。

更多傳染病相關文章,請至「新冠疫後 傳染性疾病知多少」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