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長達三年多的疫情洗禮,人類與病毒的戰爭似乎永遠不會停止,新冠病毒也不會是最後一次造成大流行的傳染病。但台灣如何透過COVID-19的啟發,建立正確的防疫觀念及應有的防疫作為,同時,應如何展望未來面對新興傳染疾病該如何做好準備,降低帶來的衝擊?!

感染症醫學會發起千人調查
疫情前後台灣人心情大不同

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王復德理事長呼籲透過了解病毒疾病特性、定期篩檢降低可能的病毒潛伏期、才能及早保握最佳治療時機

台灣感染症醫學會協同商周集團針對十八歲至七十五歲的民眾發起全台病毒認知大調查,回收超過千份有效問卷,一探後疫情時代,台灣民眾對於病毒傳染病心情與認知轉變,並在五月三日發布記者會,邀約產官學專家出席,包含: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副署長羅一鈞、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王復德、商周集團總經理朱紀中與吉立亞醫藥總經理彭國書,一同呼籲解封後的防疫策略。

商周集團總經理朱紀中分享「新冠疫後傳染性疾病知多少」調查結果

商周集團總經理朱紀中據「新冠疫後傳染性疾病知多少」調查內容分享,新冠爆發以來民眾最擔心的三件事情為「擔心自己染疫造成永久後遺症」、「擔心家人染疫造成重症或死亡」以及「擔心自己染疫造成重症或死亡」;且不同年齡層的民眾也各有不同擔憂,如十八歲至二十九歲的年輕人,最擔心自己的未來規劃受到影響,而六十歲以上的長者,則是擔憂自己未來深受新冠後遺症所苦。

調查更指出,隨著疫情的發展,近七成民眾從過去的擔憂,轉向較為樂觀看待疫情。主要因素是感染人數雖多但以輕症居多,且民眾普遍認為疫情已經趨向流感化,無須過度擔憂。與此同時,民眾亦養成了關注病毒疾病與相關資訊的習慣,有近八成民眾認同對病毒了解的程度是防疫的關鍵,而有四十六%的人對未來有新型病毒疾病出現感到擔心。

COVID-19帶來的病毒疾病震撼教育
疫後仍有一半民眾對傳染病認知不足

新冠疫情不僅改變了民眾生活,也在這三年之間給了全球人類一場全民病毒公衛課。根據調查結果發現,疫情後約有近八成民眾對於病毒性疾病有更深的認知,如了解病毒的傳染途徑與預防方式是防疫的關鍵。此外,超過七成的民眾會更留意病毒相關資訊,另有六十七%民眾認為新興病毒性疾病將會成為人類生活常態,顯見民眾對於病毒性傳染病的關注度相較過往來得更高。

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王復德進一步說明,病毒傳染病與細菌性疾病,民眾在認知上仍有落差,僅四%民眾可清楚辨別出兩者差異,甚至,只有一半的民眾瞭解病毒傳染病特色。除了COVID-19,我們的生活中亦存在許多被輕忽的病毒性疾病;有超過兩成的民眾不知道引起愛滋病的HIV是病毒,連國病B、C肝都只有不到六成的人知道是病毒性疾病。

事實上,新冠肺炎、B肝、C肝、HIV是目前少數已有抗病毒藥物可治療的病毒傳染病,王復德呼籲民眾積極篩檢,才能及早治療,例如只要一生中有過性行為就應該要篩檢「測不到就不會傳染的病毒」HIV;目前37歲以上的疫苗斷層世代民眾應篩檢「被忽略的病毒」B肝病毒,若是帶原者應積極追蹤B肝,以避免落入肝炎、肝硬化、肝癌的肝病三部曲; C型肝炎治癒率高達99%以上,政府補助45至79歲民眾一生可有一次免費篩檢機會,民眾應積極篩檢「可能被清零的病毒」C肝病毒。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羅一鈞副署長分享,雖然新冠降級但面對其他病毒疾病仍然不可以鬆懈

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分享,隨著疫情解封與指揮中心解編,並不代表病毒傳染不再具威脅。民眾仍應對傳染性疾病有正確認知,才是有效防疫的關鍵。傳統傳染病,包括腸病毒、流感、登革熱,可能在今年捲土重來,加上近期出現的猴痘傳染,皆須民眾保持高度防疫警覺。

與病毒共存是未來趨勢
關鍵步驟助你安心抗疫

台灣吉立亞醫藥總經理彭國書表示,經歷了新冠疫情後,期盼大家因了解病毒疾病而不再恐懼。

長期深耕傳染病領域、並致力成為政府公衛夥伴的吉立亞醫藥總經理彭國書表示:「在新冠之後,可以看見民眾對於病毒傳染病有了更近一步的認識,相較於一開始,民眾因對於疾病不了解而出現各種標籤或誤解,都在正確衛教宣導後被化解。」吉立亞醫藥也從疫情開始之初就與政府共同合作,在疫情最嚴峻的時候讓台灣民眾有必須的治療藥物,並確保藥物使用無虞,成為政府抗疫最佳夥伴。

儘管疫情已漸漸平息,仍提醒民眾若輕忽病毒性疾病也可能導致病情加重、無法預測併發症,甚至錯過治療時機。經過這場疫情教育,全民對於傳染性疾病的防範知識應更加充實,透過了解疾病、定期篩檢、及早治療才能降低病毒疾病的威脅與後續醫療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