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台灣就會進入超高齡社會,65歲長者占全台灣人比例超過20%,高齡社會與失智症患者人數呈正比。根據衛福部的資料顯示,台灣現今失智症人口超過30萬人;2031年,台灣失智人口將拉升至46萬人,屆時每100位台灣人有超過2位失智者。

4月26日富邦人壽與商業周刊共同主辦「日本連線2022:反轉失智、老樂時代─健康趨勢線上論壇」,上半場特別跨海邀請到由日本失智領域權威長谷川嘉哉醫師、永和耕莘醫院神經內科方識欽主任、中華民國老人福利推動聯盟張淑卿秘書長;下半場邀集嘉義大林慈濟醫院失智症中心曹汶龍主任、台灣失智症協會徐文俊理事長等國內多位醫師專家,共倡台灣失智照護對策。

長期以「預防、協尋、支持、知識傳遞」為失智高齡關懷主軸的富邦人壽,富邦人壽總經理陳俊伴表示,台灣失智高齡課題不分年紀,是每位民眾的必修學分,如同保險事前做好保障規劃的概念,面對失智症我們必須提前做好準備,包括健康風險、財物安全、社會活動、日常飲食、身心狀態等面向,亦建議大家應定期檢視自己和家人保障內容,依需求補強長期照顧險或失能扶助險,以減少失智長照風險對個人或家庭生活所帶來的衝擊。

失智春夏秋冬四大階段 早發現早治療

長谷川嘉哉醫師是日本失智領域權威,畢業於名古屋市立大學醫學部,每個月診療一千名失智症患者,是日本首屈一指的失智症專科醫生。他將失智症比喻成「春夏秋冬」四階段,春天是初期,起初會覺得「好像哪裡怪怪的?」邏輯思維和理性會有嚴重退化,好比講話邏輯不通,「但你說他,他又會生氣,」容易與人產生糾紛,像是高齡者離婚。

夏天階段,則會產生嚴重健忘,比方醫生給的藥無法按時服用,以致於累積一整個月的藥;過去的烹飪高手煮出來的菜色走味;忘記ATM密碼等,「許多人是到夏季才發現是不是失智?」但若能在起初就發現而積極治療效果會更好。

走到秋天,個性發生360度大轉變,甚至有被害妄想症、懷疑老公外遇、暴飲暴食、暴力行為;無法分辨食物,甚至吃肥皂等離譜行為,還會譫妄、徘徊,到了最後,也就是冬天,肌肉無法維持行走後便臥病不起,直到過世。

在失智症的分類上,大致分為兩類:血管型與阿茲海默型。「血管型」的好發族群為60~70歲,曾經腦出血、中風等腦血管病史的人,常伴隨步行障礙、咳嗽、吞嚥困難等。長谷川嘉哉醫師說,要避免罹患失智,就得先預防慢性病、脂肪代謝異常,以及禁菸、不過量飲酒。

「阿茲海默型」,通常運動功能比血管型的好,患者普遍身體仍健朗、有活力,在日本85歲以上老人,四人中有一人是此類型,不過,因為年事已高導致腦部失能。長谷川嘉哉醫師建議,每週需保持規律運動、多抄寫,以及多刺激腦的杏仁核會有幫助,杏仁核是大腦負責情緒的中心,研究發現充滿強烈情緒的記憶很難遺忘,所以平常要多向外社交,豐富情感記憶。

長谷川嘉哉醫師用多年診療經驗,將失智症分為春夏秋冬四季,呼籲失智症一定要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好的牙齒健康與好的睡眠 避免失智找上門

長谷川嘉哉醫師強調,累積多年診療實務經驗與研究,「牙齒」與「大腦」有著非常密切的關聯,光是「咀嚼」,就能夠大範圍地活化大腦。正確的口腔清潔技巧能防止大腦老化,降低罹患失智、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和整體健康退化。

方識欽主任提到,睡眠和記憶有密切的關係。如果長期睡眠不好或不足,猶如電腦有許多暫存檔沒有清空,使海馬迴的短期記憶受損,便是失智症的最初表現。而為了要好好睡,服用安眠藥更是錯誤行為,因為「吃了安眠藥,等於把人體很多自我調節功能都關掉,等於白睡。」

根據國內健保資料庫研究,使用鎮靜安眠藥,會使共病失智症的機率增加1.5倍,使用二種鎮靜安眠藥會增加3倍罹病風險,使用三種藥物則將增加5倍風險。

方識欽主任(中)指出失智症最好的預防時間,就是在腦部沒有任何問題的時候做保養,最好的預防方式就是睡眠,因為睡眠是免費且有效的保護大腦的方法。

方識欽建議,要多運用睡眠、運動、健康飲食與用腦方式來培養好習慣,才能避免失智。比如白天可以多照光,「白天照光一小時,晚上能多睡兩小時。」而初老人生可以過藝術家生活,學畫、唱歌、手寫文字等,都是很好整合情感的方式,對大腦有幫助。

富邦人壽公關廣宣部部長陳姿瑛表示,失智症已是社會安全議題,應該要有更多專家的實務建議和多元化觀點,才能找出符合國情的照護對策,此次跨海邀請鄰近國家日本的失智症權威─長谷川嘉哉醫師,越洋連線與台灣醫師和公益團體意見領袖共同對談,期盼汲取日本經驗、借鏡國際觀點,引領台灣走向友善且共融的社會。

觀看【日本連線2022:反轉失智 老樂時代─健康趨勢線上論壇】完整內容
https://www.businessweekly.com.tw/event/2022/fub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