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林製藥紅麹保健食品的食安問題越來越嚴重,小林製藥在3月28日發布新消息,又有2人在服用「紅麹膽固醇顆粒」後死亡,2人均出現疑似腎臟疾病的症狀。截至4月1日,共有5人死亡、93人住院,該公司接到的相關諮詢已超過1萬2千件。

日本厚生勞動省在28日召開「藥事・食品衛生審議會」的調查會,決議要求使用小林製藥紅麹原料的企業,主動檢查並報告是否存在損害消費者健康的風險。

小林製藥的問題發生後,日本厚生勞動省召開了藥事·食品衛生審議會的調查會。(來源:日本經濟新聞社)

3月28日,日本消費者廳向全國1700家生產「功能性標識食品」(編按:日本保健食品的其中一種分類)的企業發信,確認是否有導致消費者健康受損的風險。

功能性標識食品是什麼?

日本引入功能性標識食品的時間為2015年,只要向日本政府提交實驗數據,並由企業負責標註產品的健康功效,就能販售。

(來源:日本經濟新聞社)

比起需要專家審查功能和安全性的特定保健用食品,功能性標識食品的分類,能降低中小企業進入的門檻,以此提升保健食品市場的規模。

日本富士經濟的數據顯示,2023年功能性標識食品的市場規模,比2022年同期增加19%,約有6865億日圓,商品數多達6700種。

(來源:日本經濟新聞社)

由於功能性標識食品需由廠商標註功效,因此企業管理食安的責任重大。小林製藥發生問題後,日本大型食品企業也開始主動對自家產品進行檢查。部分飲料產品屬於保健食品的日本可口可樂公司強調:「遵守法律標準,透過每天操作的管理製造流程,確保產品品質。」

為了提高安全性,不少日本企業定期分析產品成分。自2019年起,分析報告會在「日本健康和營養食品協會」官網上公布。從最近1年的報告來看,共有25家企業、170種商品「沒有發現問題」。

小林製藥通報食安問題慢半拍

小林製藥事件,是日本首次發生功能性標識食品的食安問題。製造成分或流程是否有問題,目前仍不清楚。目前最明顯的問題是,太晚發布危害健康的報告。

首次診斷出消費者罹患腎臟疾病的醫生,在1月15日向小林製藥詢問。到了2月,小林製藥也收到數個案件通知,但通報給日本消費者廳和大阪市政府是3月22日,中間已過了2個月。

按照日本《食品衛生法》,製造方有食物中毒報告義務,但僅限於含有4種指定成分的食品,此次的紅麹不在其中。但根據日本消費者廳《功能性標識食品相關指南》,要求企業在發生健康危害問題時,迅速向消費者廳通報。

日本青山學院大學教授八田進二表示,「日本的功能性標識食品制度,沒有安全方面的巨大缺陷」,他也認為,「從預防的觀點來看,小林製藥應該在懷疑有食安問題時就公布資訊。」

回顧歷史,曾有迅速公開資訊以阻止事件擴大的例子。1982年,美國嬌生(Johnson & Johnson)止痛藥「泰諾林」混入有毒物,造成7人死亡。企業負責人立即告知消費者不要購買,並實施召回。在事件發生1年後,嬌生的市占率恢復到事發前的比例。

日本主婦聯合會會長河村真紀子痛批小林製藥「動作緩慢」,當食品企業發生食安問題時,有必要即時給出合理的解釋。

(本文轉載自日經中文網,不代表本社立場)

更多日經中文閱讀:
深陷「紅麹」風波的小林製藥是個什麼公司?
日本「漢方藥」需求擴大,成為常備藥

責任編輯:陳瑋鴻
核稿編輯:倪旻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