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以前在新加坡的金融大厦裡,面對手握百億資金的外資,我帶著高雄亞洲新灣區的幾位地主大集團代表,用精美的簡報介紹投資高雄的市場與商機,以及我協助規劃的投資項目。

簡報結束外資總裁很不客氣地說:「你們的城市建設很好,但可否給我個理由,要我跳過台北市直接投資你們的二線城市高雄,在產業與人口成長上你們有特別的優勢?」

這個問題的確犀利,也打中我們代表團的痛處。畢竟高雄過去輝煌的石化產業、海空港運已不在,發展中的軟體科技產業、觀光產業目前還比不上北台灣。

「這個城市的發展基期仍低,取得高投報的機率較大。」記得我是這樣回答,但我們心裡都知道,這句話的反面也就是說這裏的市場仍不夠成熟,所以需要較長時間的風險投資。

多年以後我也成立了地產私募基金,有朋友介紹投資日本大阪的案子給我,我也問他一樣的問題:「是否給我個理由,要我跳過東京直接投資你們的二線城市,在產業與人口成長上大阪有特別的優勢?」

一個城市的產業,決定這個城市的房地產剛性需求。回顧這次的選戰結果,各縣市「拚經濟派」大獲全勝,因為原執政黨在意識型態與社會正義的包袱太重,「先求吃飽生存再求理念發展」已是目前社會的主流。

有朋友覺得「政府總算務實拚經濟了」,可以放心置產,房價可能回升。但有個問題是,難道以前的首長都不拚經濟嗎?每個縣市都有經濟發展局、工商促進會等組織,難道這些單位都是閒差嗎?

我認為大家都是願意拚經濟的,差別只是在於對中國顧客與資金的擁抱態度。但是光態度改變就能夠讓經濟與房市改變嗎?

畢竟影響房地產最大的「稅制」與「利率」,目前仍掌握在中央政府的手裡。「房地合一稅」不變,銀行團持續保持「 低利率」不變,看來對整體價量影響不大。

但地方政府可以改變的,是把原本的地方建設利多延續或抽離,或者是創造新的利多。最明顯的是台中市長「龍規燕不隨」,「山手線分手事件」讓有些跟著建設佈局的投資人欲哭無淚。

但即使建設不斷,我認為真正影響在地房地產發展的,是在地政府能否創造或吸引更多的產業發展機會,去創造持續流入的就業人口與家庭成長

近期的高雄概念股大漲(如華園、京城建等),以房市反應落後股市3到6個月的經驗來看,大家都很關心。只是過去的高雄,就像投資開一家餐廳,買了新穎先進的廚房設備,做了漂亮舒適的餐廳裝潢,但可惜沒有做出讓顧客滿意的菜,打出響亮吸引人的品牌。

如今餐廳引進了「韓流大廚」打出「韓流品牌」,會端出什麼產業政策的大菜來,我也相當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