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403強震撼動全台,創下台灣921地震後,最大地震規模。

強震導致全台建物受損,不只東台灣,一山之隔、人口聚集的台北、新北、桃園也出現多件貼單危樓。

國土署統計截至7日,已確認:主結構受損、地基不穩有安全疑慮,被列為紅單的危樓有42件;受損無結構安全疑慮,但內部非主結構物件有掉落的黃單建物則有70件。

25年前921造成超過5萬座樓房倒塌、逾2000人罹難,許多專家站出來警示「地震不會殺人,房屋才會」,此次花蓮大震再次震出民眾對於自己住家耐不耐震的安全疑慮。

台灣在未來50年內再發生規模7.0以上強震的機率有54%,我們該怎麼在震後檢視自己的家園,面對下次大震足夠安全嗎?

易倒塌建物的3個共通點

綜合台灣省土木技師公會日本朝日電視台分析,位於斷層帶、一樓缺乏支撐、屬於舊建築標準是此次倒塌建物的3個共通點,也和過去同樣在地震中倒塌的維冠大樓雲翠大樓的特性不謀而合。

台灣活動斷層與存疑性活動斷層共51條,此次倒塌的兩棟建物剛好都位在「米崙斷層」區域。然而位處斷層帶的兩棟建物結構卻十分脆弱。北濱街民宅是常見的騎樓建築,面馬路側開設早餐店只有柱子,沒有牆壁支撐;天王星大樓一樓騎樓則再挑高、不規則結構的正面沒有柱子支撐,兩者都是典型「軟腳建築」,也是台灣常見的建物型態。

天王星大樓和北濱街民宅都是屋齡30年以上的建物,興建時的建築標準對耐震要求並不嚴格,和台灣許多老建築一樣在地震來臨時其實抵擋力低落。

台灣「這時間點後」興建的房子才真正被法規保障

老房都那麼危險嗎?什麼時候蓋的房子才能安心住?

台灣1974年以前的建築法規沒有抗震規範,所以屋齡50年以上的房屋,很大機率抗震能力弱。然而全台屋齡50年以上的房子有超過111萬棟,地震頻繁發生的花蓮縣、台東縣卻都有2成的建築屋齡超過50年,形同每5棟建物就有1棟恐不具抗震能力。

再看人口密集的六都,台北市屋齡50年以上的有16%、台南也有14%。

雖然1974年《建築物耐震設計規範》開始對各區建築設計地震力係數有所要求,但921、311地震災情的發生,讓政府發現過往對法規內容的疏漏,陸續針對震區劃分做更細緻修改。

因此,台灣建築法規真正完備是在2003年《混凝土結構設計規範》對鋼筋綁紮等工法有所規範、2006年《建築物耐震設計規範》把地盤影響納入變因後。也就是說,如今屋齡20年以下的建物才是在目前最嚴謹法規下施工建造的。

符合新耐震標準的是少數⋯房屋市場一半都是30年老屋

在《都市危險及老舊建築物加速重建條例》中,其中一個符合老舊建物加速重建的適用範圍是:「屋齡30年以上,經結構安全性能評估結果之建築物耐震能力未達一定標準,且改善不具效益或未設置昇降設備者。」

而台灣平均屋齡高達32年,全國屋齡在20年以內的建物不到1/4。若以《都市危險及老舊建築物加速重建條例》認定標準來看,台灣有超過一半的房子,都是30年以上的「老舊建物」。

更可怕的是,人口高度密集的台北市是所有縣市中比例最高的,72%都是屋齡30年以上的建物。嘉義、澎湖、雲林、花蓮也分別有63~67%。

台灣平均屋齡32年,台北市老屋比例高達7成。(圖表製作者:劉怡廷)

其中大安區更是台北市建物中「最老」的一區,有84%都是30年以上屋齡的建築;松山區、士林區也分別有81%。而根據房仲業者統計2023 年台北市屋齡成交中位數高達35.5 年,35年以上的高屋齡建物更佔了交易案件的半數。

大安、松山、士林區屋齡30年以上的老屋比例都超過8成。(圖表製作者:劉怡廷)

國家地震中心2013年曾研究指出,若台北發生規模6.2地震,恐會有4000棟房屋倒塌,萬一是規模7.3的地震,則會倒掉3萬5000棟。大安區每坪百萬起跳、松山、士林每坪70、80萬的中古屋若毀損、倒塌不只造成極大財務負擔,人身安全也難保。

若已住在高齡建築,怎麼檢查自宅?

若現住家是高齡建築,短暫也無法搬遷,在震後則務必好好檢查自家房屋從外觀、樑柱、外牆樓板的外觀狀況。如果自行檢查尚不放心,國土署有針對房屋結構安全性能評估檢查最高40萬元的補助。又或擔心老舊住宅的結構有「軟腳」風險,也可申請私有建築物弱層補強補助,可自「私有建築物弱層補強專案辦公室」諮詢,每件最高補助新台幣450萬元。

核稿編輯:林易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