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鮮電商去年遍地開花,從原本的利基市場,一下變明日之星。」長期研究服務業的未來流通研究所協理林原慶道出此市場如今在疫情下爆發的盛況。

疫情讓不少人第一次嘗試在線上購買生鮮商品。根據未來流通研究所調查,二○二○年,台灣生鮮食品電商無論產業規模、成長率、滲透率,全寫下歷史新高。其中,線上生鮮食品交易規模,去年達到八百六十二億元,較前年成長二一.五%,成長率翻倍。

一張圖看生鮮電商戰場有多夯

◼綜合型電商平台
優勢:高流量、消費者聚集地
東森:以7,500萬收購「熊媽媽買菜網」,持股75%
蝦皮:推出「蝦皮生鮮」

◼垂直型電商平台
優勢:擁多年產業經驗與供應鏈關係
愛上新鮮、熊媽媽買菜網、無毒農

◼實體零售通路
優勢:門店即倉庫、離消費者近
全聯:推「小時達」快速配送服務,其中含生鮮食品
全家:推「好生凍生鮮集市」專營冷凍食品電商平台
統一:收購foodomo約29%股權,強化物流

◼物流業
優勢:掌握跨店消費數據、擁物流優勢
Foodpanda:自建熊貓超市、擴大生鮮品銷售
Uber Eats:與傳統市場合作

◼食品貿易商、實體餐飲業
優勢:品牌與既有客群
乾杯:推自有電商平台「乾杯超市」
王品:推「王品瘋美食購物網」

資料來源:未來流通研究所 整理:張庭瑜


不只需求旺盛,供應端玩家也變得比以往熱鬧。過去一年,無論是電商平台、實體零售通路、物流業、食品貿易商,甚至實體餐飲業者,都加碼投資。

不過,雖然生鮮商品消費頻次高、能做為帶路雞,又尚未被大平台吃下,不少業者視為藍海,但,這其實是個比一般電商又難做、又難賺的領域。

一是冷鏈倉儲物流成本高,約是常溫的三倍到四倍。Momo總經理谷元宏過去接受商周專訪時便指出,電商界過去投入生鮮的量體不大,主因就是卡在冷鏈物流;二是生鮮蔬果難規格化,又因難差異化且高度競爭,利潤低。比起毛利率可達八成的美妝業,平均僅約兩成至三成;最後則是保存期限短、耗損高,因此,比起常溫商品,得更強調精準採購。也因經營難度高,目前國外已經出現整併潮。

但在如此困境下,仍有人能逆勢突圍,這些業者,是如何抓住台灣的生鮮電商爆發期?

愛上新鮮》
從傳統市場走到歐洲產地,用破格爆品躍生鮮電商王

小檔案_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