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川普步步進逼,讓台積電擴大在美國的生產製造,地緣政治的不確定性,讓企業必須動態調整決策。

但你知道嗎?我們的護國神山要密切監測的,不僅是國際動態,還有蜂后的動靜。

只管設備、人才資本,已經不夠了
物種消失,竟成企業經營大風險

不僅他們,華碩董事長施崇棠得關心穿山甲,而台達電執行長鄭平,正把每年復育一萬株珊瑚,當作自己的KPI。

這群頂尖企業除了AI,還要忙著名為生物多樣性(Biodiversity)的計畫。

全球5成GDP依賴大自然!6成標普500企業陷高風險
(圖表製作者:陳泳丞)

小辭典_生物多樣性

指地球物種的豐富度,它有基因、物種、生態系統3個層次。基因多樣性,指1種物種可透過基因演化適應環境變化;物種多樣性,指物種與數量的豐富度;生態系統多樣性,指大自然環境有多種樣態,比如有森林、草原、海洋或溼地。

台灣至少已有三十三家企業——橫跨科技、傳產、金融,開始提出他們的TNFD(自然相關財務揭露)報告。

轉型都來不及了,還要管世界的生物物種變化?聽來很高大上。

一個考量,與經營風險有關。

跨政府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統服務平台報告指出,全球超過五成的國內生產毛額(GDP)要依賴自然資源,一旦後者生變,企業經營就會出現變數。

比如,台積電的晶圓生產製程仰賴水資源,若無法確保生態系統穩定,氣候變異導致高溫缺水,生產就會受影響。甚至,晶圓中的稀有金屬,若來自如剛果等生物多樣性豐富地區,一旦生態遭受打擊,就可能被限制開採,最終衝擊製程需要金屬原料的公司。

現在,「物種消失的速度之快、影響性,根本像彗星撞地球,」清大退休教授、辜嚴倬雲植物保種中心執行長李家維形容。世界自然基金會(WWF)發布《地球生命力報告》顯示,自一九七○年以來,監測物種數量下降六成。

世界經濟論壇二○二○年曾調查,標普五百指數中,近六成的公司資產,面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