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正迎來電動車大潮,有人忙著追趕,也有人早就站在浪尖上,並且持續部署下一場產業潮流。

貿聯,是特斯拉電池管理線束獨家供應商,旗下產品負責感測電池溫度和電壓。如果說電池是電動車的心臟,那貿聯做的線束,便是讓心臟得以正常運作的血管。

小檔案_貿聯

成立:1996年董事長:梁華哲
主要產品:連接線束,含資訊科技、
車用、醫療、太陽能等產業
成績單:2020年營收225億元、淨利18億元

特斯拉還沒營收時就合作

2006年它打入特斯拉供應鏈,15年後的今天,仍是特斯拉電池管理線束獨家供應商,且被視為特斯拉最強大對手的美國豪華電動車新創Lucid、亞馬遜投資的電動皮卡新創Rivian等,也都是它的客戶。2021年上半年,貿聯營收寫下歷史新高,關鍵正是早期布局電腦以外的產品線,包含電動車。

當電動車產業才剛起步、特斯拉也還只是間沒營收的新創時,貿聯即願意投入資源合作。

「(電動車供應鏈)容易出現大者恆大的現象,」國泰證期經理蔡明翰觀察,未來不管是新創或傳統車廠想找電動車合作廠商,都會盡量找有經驗的業者合作。而貿聯做為特斯拉供應鏈代表,在產業具有一定地位,相對有利。

20多年前,電腦連接線進入比價格的紅海市場,這讓總部設在美國矽谷、營運成本比別人高的貿聯,被迫提早轉型,尋找毛利較高的利基市場。汽車,正是他們選定的產業之一。

汽車產業較封閉、貿聯也沒有相關經驗,只能先幫日本車用線材大廠矢崎總業(Yazaki)代工,邊做邊學,是它進入電動車產業的敲門磚。

當時,電動車屬於量少、樣多的麻煩生意,貿聯只能接車用線材大廠不想做的單,在公司轉型初期,只要有訂單上門,幾乎是來者不拒。「公司小,沒得挑,人家要找你就很高興了!」貿聯董事長梁華哲回憶。

以今年第1季營收占比來看,它來自車用的營收約占17%、特斯拉貢獻其中逾半,其他客戶除了電器占29%,還有醫療、光通訊、綠能等新產業,來自傳統消費性電子產品的營收,現在僅剩不到4成。

外界看到的是貿聯成功布局新產業,但它背後也要承擔相對應的風險。近年電動車熱潮獲市場追捧,許多沒有造車經驗的新創也搶進,不要說成功,連順利活下來的都是少數。

踩過Dyson、中國新創的坑

例如,曾經紅極一時的美國電池廠A123 Systems、美國電動車Coda、中國的法拉第未來等,最後都收攤或面臨財務危機,甚至就連家電大廠Dyson做電動車也陣亡。而這些失敗例子,都曾是貿聯的客戶,是它踩過的坑。

例如在貿聯剛上市隔年,2012年,原本花費多年配合開發的A123 Systems,竟聲請破產,讓外界對電動車前景存有疑慮,「所以我們比較小心,(思考)到底要怎麼降低這方面的風險。」梁華哲說。

風險無所不在,不只是新創,就連大公司旗下的新部門也不例外。貿聯合作過的某大企業,因為公司策略一夕改變,新部門就地解散;又或只是單純更換承辦人員,前任答應、後任不埋單的狀況,他們也遇過好幾次。導致不只耗損人力資源,也可能損失料件成本,更糟的情況是,半成品都變庫存。

儘管和新創做生意,風險相對高、又無法立即貢獻營收,但讓貿聯得以站穩至今的關鍵,正來自於願意擁抱風險,提早布局新興領域,累積競爭優勢。

貿聯原本就跟其他連接器廠一樣,主要做電腦相關產品,但因產品類別集中,營收很容易受到市場變化而影響。「那壓力很大……,每年耶誕節就很高興,因為第4季訂單很多,過完耶誕節就完蛋了。」梁華哲說,「那時我們就想,一定要diversify(多樣化)。」

除了多樣化,更重要的是,能否搶先看到對手沒看到的機會,更早布局新市場,建立先行者優勢。

「越新的應用,競爭者越少,」梁華哲說,從新創還小的時候就跟他們合作設計產品,未來就算有競爭者進來,貿聯也已先知道客戶需求、材料也早就客製化,被競爭對手搶走訂單的機會就比較小。「當你看到好的(機會才進入),別人也一樣會看到,就是藍海變紅海。」

因此,與新創合作,別人看到的是不可預知的風險,但看在梁華哲眼裡,卻是更多機會。

他認為,就算最後案子沒成功,貿聯也能因此學到新應用的產業知識,在以後派上用場;或是原本新創團隊的成員出去開公司、換工作,帶著新案子轉介回貿聯的例子也不少,對他們來說都是潛在的投資報酬。

再加上,對貿聯來說,因為新創初期下訂的量都不大,就算失敗,料件損失也不大,且大多能和其他案子所需料件互通。如今貿聯電動車產品線中,完全不能互相取代的獨特料件,只占約兩成。

其實不只貿聯,其他連接器廠如華邦電、嘉澤,也都轉型做非公規的利基市場,各有擅長領域。「就像打麻將的人,永遠不會只聽一張牌,」一名同業指出,即便貿聯已經做到如特斯拉這樣的大客戶,但不能把所有公司命脈賭在單一客戶或應用上,一定要分散市場。尤其,儘管貿聯已經布局其他領域,但波動性較高的電腦相關產品占比仍達3成,且價格被把持在戴爾、惠普等大廠手上,因此這幾年更積極往少量多樣布局。

總部在矽谷,還設新創部門

可以說,貿聯願意擁抱風險,一部分是源自其與眾不同的DNA。

不同於大多數代工廠考量成本、將總部設在亞洲,貿聯創立時就決定將總部設在許多科技公司聚集的矽谷,與特斯拉工廠僅隔一條高速公路,車程不到8分鐘。這地利之便,一方面讓它常接觸新應用,也讓它在支援當地新創時,可更彈性、即時。

2年前,梁華哲更加碼布局新應用,增設專責經營新創客戶的單位,要把過去在車用、醫療等各事業部「三不管地帶」的新興產品別,都收納進來,加大拓展公司觸角的力道。

這團隊看過的產品無奇不有,如電動輪椅、自駕推土機、自動Pizza販售機等。目的只有一個:替貿聯找到下個特斯拉。

只是,新創不像大企業一樣有營收獲利數字可參考,要如何評斷其風險高低?因為踩過不少坑,貿聯也學會設下一些篩選客戶的標準。

客戶面對問題態度是關鍵

梁華哲說,首要看這市場有無潛力。過去他讓業務人員去找案子,結果常帶回「很多奇奇怪怪的應用,每個人都吹得天花亂墜,」他笑說,案子拿回一看,量也不大,但若太發散,就會浪費公司資源。因此他決定,第一,由公司先看好新領域,再由業務人員去主動出擊,第二,營業部門沒興趣、或不確定是否該投入的,就丟到新創部門來評估,以免錯失良駒。

第二個評估是,新創團隊能否存活。梁華哲舉例,如果新創團隊裡太多是沒有相關經驗的人,或者只會高談人脈關係、拿多少補助,卻提不出對市場的看法,就是警訊。

在客戶出狀況以前,他們大部分也能從互動中嗅出端倪。會出問題的公司,「絕對不是突然間懸崖式的掉落,」梁華哲說,像客戶市場占比是否越來越小、主要成員是否有大幅度變動,或者是本來很重要的籌資活動沒有成功,都是觀察指標。評估風險後,貿聯會決定是否停止支援、縮短付款期,或可能請對方改為現金支付。

貿聯集團事業部副總王燕超補充,像產品設計變更頻繁、付不出錢,也都是值得警覺的跡象,而追款時,他們也會觀察對方反應,是完全不理、還是會出面說明現在遇到的狀況。就像特斯拉也曾一度面臨生產瓶頸、財務危機,但貿聯都能獲得解釋,「如果中間有些問題,也看得出他們有誠意要解決,」梁華哲說,這也讓雙方建立革命情感。

風險和機會,總是一體兩面,想拓展新市場,不可能每次都押對寶。就像梁華哲的比喻,棒球選手在打出一支全壘打之前,也經過了好幾次三振。想要不錯失良機,就要從每次三振中提取教訓,好讓下次更勇敢,也更精準的揮棒。

貿聯靠4大策略把客戶多樣化

1. 成立新創事業單位:主動挖掘潛在新產品線
2. 自原有業務轉介:原有合作對象成立新公司或換工作,舊人脈介紹新業務
3. 與創投、孵化器合作:接觸陌生領域,也在新創圈打響名聲、讓新創主動上門
4. 策略投資或購併:針對可互補的技術、客戶或團隊

整理:張庭瑜

大多頭行情5年起跳!
車用電子潛力星挑股攻略
儲值一次看
https://bwnet.pse.is/3wbdq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