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立於2009 年的菖葳國際股份有限公司,以臺灣觀賞魚出口貿易商的角色進軍國際市場,成立當年參加新加坡水族展時,即接到美國大型通路的訂單,由於觀賞魚運輸過程的死亡率很高,所以通路很少更換供應商,有如天賜好運般的合作機會,帶給創辦人林彥廷莫大鼓舞。水產養殖科系出身的他,運用所學克服技術問題,在短時間內讓魚隻的死亡率從30% 下降至8%,並且固定每週出貨一次,以達到對方的標準。
菖葳國際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觀賞魚出口市場的痛點

觀賞魚出口貿易商的兩大痛點,一是供過於求,一是客戶提出需求卻無法立即供應。經常發生的情況是,國外客戶突然下單,供應商卻不見得有魚種可供應。為了解決出貨達成率的問題,2013 年菖葳國際於高雄大樹區購入500 坪的農地並建造廠房,用來囤放魚貨。

當時菖葳國際每周吞吐的貨量約十萬條魚,所以倉庫的規模依此設計,約可囤放十五至二十萬條魚。然而,菖葳國際陸續接到國外新客戶的訂單,每周處理的貨量高達三十萬條以上,超出倉庫的負荷,即使持續擴大硬體設備,仍追不上客戶增長的需求。對菖葳國際來說,為了掌握庫存而擴建倉庫成本過高,且非長久之計。

另一方面,臺灣觀賞魚產業從供應商到通路,都以紙本作業管理為主,菖葳國際初期也以Excel 整理資料,但是中間商需處理繁複的進出口資料,隨著業務量增長,電子表格和紙本已不敷使用,這也是菖葳國際走向數位化的關鍵。

辦公室人員( 採購、業務) 使用電腦操作訂單管理系統。

因應產業需求 自創專屬水產養殖的ERP  

為了掌握魚貨生產及庫存的狀況,菖葳國際導入市面上現有的ERP,用來處理日益增加的業務量。然而這類ERP 多半針對製造業來規劃,不適合以半成品為主的農漁業,以觀賞魚產業來說,ERP 需能協助活魚倉儲管理,並且紀錄魚隻的種類及數量。因此菖葳國際按照產業的需求,自行建置專屬於水產養殖管理的ERP 系統,可處理報價、進出貨及銷售事宜。菖葳國際的商品多達三千個項目,數量龐大,透過這套ERP,就能在短時間內完成報價。在進出貨的部分,除了方便管理入庫,系統還能針對供應商的商品進行分級與排名,進一步找出特定客戶所需的商品。

菖葳國際另外開發APP 與這套ERP 系統對接,供應商能利用APP 紀錄生產與庫存的資訊,同步上傳到ERP 系統,讓菖葳得以完全掌握供應商的生產管理狀況,進而提升進貨的準確率及出貨的達成率。這套ERP 系統也是供應商與國外客戶之間的資訊匯流平台,提供觀賞魚產業鏈中各個角色所需的資訊。供應商能了解客戶的採購需求、魚貨品質的標準及國外市場趨勢,進行生產計畫,精準投放魚苗的種類與數量,不但可降低生產成本,還能為養殖場算出商品的邊際效益,例如掌握魚隻留置的時間、計算賣出的最佳時機等。同時,國外客戶能清楚掌握供應商現有的魚種及庫存數量,並在確保貨量穩定充足的情況下,按計畫推出各種商品的銷售活動。

過去菖葳國際透過人力盤點及紙本管理作業,進行每日例行的魚貨盤點工作,但是工作內容複雜,容易發生人為失誤,在開發ERP 系統之後,現場人員改以IPAD 盤點,所紀錄的資訊會同步上傳ERP,使作業流程更有效率,原本廠房需要3 至4 位執勤人員,現在一人就可完成工作。

數位系統有效盤點降低進出貨人力成本,同時也降低盤點資料錯誤率。

開發影像辨識系統 精進盤點作業效率

目前市場上對觀賞蝦(水晶蝦)的需求量已經超過觀賞魚,菖葳國際每周出貨量可達十萬條,都是由供應商送到公司,由於觀賞蝦體型極小且貨量龐大,不易以人力驗貨,曾有國外客戶收貨之後,質疑交貨量不足,最後公司只能認賠。因此菖葳國際開發「水族生物資訊影像感測技術」,利用影像辨識技術清點進貨的數量,還能留存影像紀錄,以利後續與客戶的商業交易行為。

菖葳國際現正利用這項影像辨識技術,另外開發一套系統,可自動化處理每日例行的魚貨盤點工作。未來在菖葳國際的廠房裡,每個水族缸上方都會安裝一組影像辨識鏡頭,用來長時間監測水族缸,並以自動化的方式計算魚貨量,取代人工盤點作業,這項系統還可應用在養殖場,讓供應商的工作方式更有效率。

持續推動數位計畫 促進觀賞魚產業發展

農業人口高齡化已成趨勢,目前與菖葳國際合作的供應商平均年齡約60歲,由於公司定位是中間商而非生產者,若供應商減少,將造成不小影響,所以菖葳國際將持續推動數位計畫,減少對人力的依賴。下一階段的目標,則是讓自建的ERP 系統發揮更大效益,讓供應商、同行業者及客戶都能加入平台,甚至不排除邀政府相關單位配合使用,達到互惠的效益,促進臺灣觀賞魚產業的發展。

若想了解更多臺灣中小企業數位轉型現況,歡迎點擊瀏覽更多資訊

若想了解更多臺灣企業數位轉型實戰案例,歡迎點擊專區觀看更多精彩個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