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工程師5分鐘就能寫好的程式碼,是如何讓台灣誕生出一家估值破億的法律新創公司?

它是2016年成立的七法(Lawsnote),從鮮少創業者會切入的法律市場做起,僅兩年就開始獲利。其產品目前在全台律師事務所擁有7成市占率,還吸引到被稱「張忠謀第二」、也就是第2位在德州儀器升到資深副總裁的亞裔主管盧克修投資,目前估值已破億。

小檔案_七法

成立:2016年
創辦人:郭榮彥、謝復雅、謝旺叡
主要業務:法律科技解決方案
成績單:估值逾1億元;搜尋引擎產品在全台律師事務所市占7成


億元估值的起點,來自一段團隊草創時期所寫出的程式碼。

當時,律師寫訴狀若要引用過去的法院判決內容,由於司法院搜尋系統的格式限制,每28個字就會伴隨一個空格,導致複製判決會出現大量的空格斷句,須經人工逐一刪去,才能寫出語意完整的訴狀。

「這件事情困擾律師圈大概20年。」七法創辦人郭榮彥,找了共同創辦人謝復雅、謝旺叡,聯手寫出一個網頁版的自動換行工具,結果放上PTT律師板就一炮而紅,網頁每日活躍人數超過千人。

專利工程師跨進法律界
5分鐘解決20年痛點,暴紅

20年痛點,竟花5分鐘寫程式碼就解決,過去怎麼沒人做?

郭榮彥本身是個跨界法律人。台大農業化學系畢業後擔任專利工程師,幫企業、研究者申請專利。他發現,當出現專利侵權等爭議,走入法庭時,往往才是展現價值、發光的時刻,「但那部分專利工程師不會參與,在做的其實是律師。」

於是,他考進台大法律系夜間部、花了5年考上律師。但踏入法律圈後,卻對職涯萌生更大疑問。

他任職的律師事務所,與戴爾電腦在同一棟樓,改變他人生的場景,就發生在那棟樓的電梯內。「看(對方)手上拿的東西,你就知道他是我們公司還是戴爾的。」他說,事務所員工一律都拿著厚重的紙本文件,戴爾人則是人手一台筆電,數位化程度涇渭分明。

「為何我不能拿電腦?」這促使他卸下律師袍,決定創業。

東吳大學是台灣跨界法學教育的前鋒,該校法律系教授林三欽觀察,多數學生走入法律系大門後,通過國考,當上律師、法官,彷彿成了唯一的成功道路,對生涯規畫較保守。

放棄當律師,意味著要捨棄先前苦讀考照的時間成本。但,郭榮彥善用跨界經歷,抓住了法律科技這個利基市場。

自動換行工具獲得好評後,七法進一步挑戰先前形同壟斷的法律檢索資料庫。過去,要搜尋法條與判決,除了司法院系統,多數人均使用法源資訊的平台,法源也是協助司法院等機構建置資料庫的業者。它的系統設下各式搜尋條件欄位,介面設計複雜,使用門檻偏高。

七法團隊開發的檢索資料庫,介面只有一欄搜尋列,外貌與功能就像是搜尋引擎龍頭Google,任何人都能直接輸入關鍵字搜尋,且詞彙相近的結果都會出現,大幅降低使用門檻,方便好用,讓它席捲7成律師事務所。

萬國法律事務所合夥律師汪家倩從使用者角度比喻,專注在搜尋功能的七法,就像擺設簡潔的蘋果公司專賣店,適合需要對一項議題快速蒐集資訊的律師;其他競爭者就有如小北百貨,商品種類繁多,得花時間探索,適合時間充裕、需要更豐富資料來源的法學研究者。

全員客服+多角化業務
辦課程、比賽,拓展生態圈

七法的出現,讓平靜20年的市場激起陣陣水花,也加快了既有競爭者的腳步,如法源就跟進納入去除空格的自動換行功能。這也帶來七法的隱憂。據主計總處統計,全台法律服務業從業人數不及兩萬人;安侯法律事務所合夥律師鍾典晏估算,即使加上學界,總人數應連十萬都不到。

市場小,又有傳統業者緊追在後,郭榮彥也坦承,雖然2018年營收曾實現3倍成長,但單看搜尋系統的發展潛能,即使市占率推上9成,恐怕年成長也只有50%,「這對新創是滿可怕的一件事。」

危機感,讓他勢必得找出其他營收活水。

七法在創立之初便採「全員客服」制度,讓顧客意見在第一時間就同步送到所有員工信箱。負責系統開發的技術長謝旺叡表示,這讓包含工程師在內的同仁,對產品更具認同感。

七法透過客服持續挖掘使用者需求,接連開闢了法令遵循與契約審閱等新產品線。他透露,前者產品已打入2家兆元級金融業者,預計明年法遵業務將成最大營收來源。

此外,他們也推出法學實務線上付費課程、定期辦法律科技黑客松競賽。勤業眾信資深執行副總經理林彥良觀察,這些做法有利於七法接觸潛在客群,養出自己的生態圈。

下一步,郭榮彥曾表示,將利用種子輪募得資金發展亞洲市場。全國律師聯合會理事長陳彥希分析,法律業要出海,語言與文化將是最大挑戰。因此,中國是七法最有機會的市場。

從小藍海一路挖深、擴張,即便過往「生人勿近」的法律界,也能翻出新商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