輸入性通膨來了,主計總處昨(17)日發布國情統計通報指出,10月OPEC油價平均每桶82.1美元,年漲逾1倍。

主計總處10月初即已示警指出,由於國際能源持續上漲,需密切關注輸入性通膨,通膨壓力確實已升高,值得密切注意。雖然10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已較9月來得低,但第4季需留意國際能源價格上漲可能帶來「輸入型通膨」的隱憂,不過,政府針對水、電、天然氣、桶裝瓦斯等公共費率,設有緩凍漲機制,應可讓物價漲幅趨緩。

主計總處指出,根據財政部關務署統計,今年1至10月我國主要原油進口國,以沙烏地阿拉伯998萬公噸,占31.1%最多,科威特657萬公噸,占20.5%居次,美國及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各占18.7%及10.5%再次之,前4大進口國合計占近8成1。

今年前10月進口量3,210萬公噸,較上年同期增4%,進口值4,477億元,年增38.9%。主計總處表示,主因上年基數較低,加以全球經濟逐漸復甦,國內煉油廠的外銷市場需求增加,6月起進口量逐月回升所致。

主計總處表示,國際原油受全球景氣、產油國供應量、地緣政治情勢,以及市場投機等因素影響,價格波動劇烈,以OPEC油價為例,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重創全球經濟,油價挫跌至平均每桶41.5美元,較2019年跌35.2%,但隨全球經濟陸續重啟,油品需求增加,加上OPEC+減產,今年油價逐季回升,由第1季平均每桶60美元,升至第3季的72.6美元,10月再攀至82.1美元,較上年同月漲逾1倍。

且今年1至10月平均每桶68.2美元,年漲68.5%,已超越疫情爆發前2019年的平均64美元。

主計總處指出,國際油價上漲,漸次帶動國內終端商品價格上揚,CPI中,以油料費首當其衝,惟因國內浮動油價調整機制及油價平穩措施,CPI油料費漲幅較國際油價及進口原油物價指數漲幅和緩。

※本文由《經濟日報》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延伸閱讀:

IEA:油價漲勢將趨緩

基本金屬普遍下跌 金價微跌 紐約油價小幅上漲

央行親上火線釋疑 5大關鍵問答談通貨膨脹

抑制油價?白宮內部論戰

切勿輕忽台灣物價上揚的風險

責任編輯:陳宣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