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半導體供應仍緊繃,晶片短缺下,中國開始有大量「假晶片」出現電子消費市場。所謂的「假晶片」指的是非法二手晶片,雖不是假貨,但品質、效能勢必不如正規生產線產製的晶片;而這些非法二手晶片因晶片供應緊張開始在中國大量流通。

據中國經濟觀察網、科技網站ZDNet報導,自從COVID-19疫情爆發,遠距工作、學習使得效費者對筆電、平板等消費電子產品需求強勁,晶片供應緊繃下,部分電子元件造假者和欺詐者有更多「介入」機會。

這類晶片主要流通於消費電子。與汽車、工業不同,某些生產低階產品的消費電子製造商,較不會針對晶片供應商長期驗證測試,對晶片品質、性能和製程等要求較低,因此較容易流通「假晶片」。

假晶片並非真是假貨。報導說明,假晶片其實是非法「二手元件」。這種非法元件有兩種形式,一種是不肖晶片供應商從報廢的電子垃圾回收晶片,抹除舊晶片標示,重新清潔包裝後,以更低價格賣給下游廠商。另一種則是晶片供應商封裝產線殘次晶圓,接著「以充次好」賣給下游。當然與正規產線生產的「真晶片」相比,假晶片性能、可靠性、品質和保存期限等通常不足。

報導進一步引用消息人士說法,指稱這些假冒或翻新元件早流通於中國電子消費產品市場,不論生產、銷售都形成一條「造假流水線」。不過今年情況特別嚴重,因晶片供應短缺,甚至就連原先「偷偷摸摸」造假行為也高調起來。這反映到價格,原本二手晶片價格只有市價50%,如今不斷上漲,有的甚至和市價持平。

當然這個問題不太會發生在半導體科技巨頭,或知名消費性電子品牌商,因這些業者建立嚴謹強大的供應鏈,會出現這種情況,往往是規模較小的製造商,因這些業者通常從不同「第三方經銷商」購買晶片,有些不知名第三方經銷商向來是「假晶片」最大買家。

真假晶片品質、性能有極大差異,且二手晶片保存期限也比正品更短;一旦出現問題,風險和成本都會轉嫁給終端產品製造業者和消費者。

*本文獲「科技新報」授權轉載,原文:半導體大缺貨,導致中國「假晶片」更加囂張

責任編輯:李頤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