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全球央行年會剛結束,除了各國的利率政策受到關注,世界主要國家的央行行長和頂級經濟學家更擔憂,隨著貿易壁壘不斷增加、人口老齡化、從化石燃料廣泛轉為使用再生能源等3大因素,將導致通貨膨脹更難控制。
位於美國傑克遜霍爾(Jackson Hole)舉辦的2023年全球央行行長年度會議,發表幾場演講和經濟研究,主題多與通貨膨脹、物價高漲的因素、全球貿易模式轉變等議題有關。過去幾十年,全球化是消費者能享受廉價商品,以及各國經濟保持低通膨的主要原因,但疫情後,這趨勢出現逆轉的跡象。
全球共同面臨的通膨因素
貿易壁壘已阻礙貿易自由流動性,加上全球主要國家出現人口老化,老年人繼續工作的可能性較低,可能加速物價成長速度,和勞動力短缺的情況。不只是供應減少,需求同時在上升。而各國政府大規模投資再生能源,可能會增加政府借貸金額與對原材料的需求,因此加劇通貨膨脹。
歐洲央行行長克里斯蒂娜・拉加德(Christine Lagarde)表示,如果同時面臨更高投資的需求及更大的供應限制,可能讓大宗商品等市場的價格壓力更大。尤其是綠色能源技術需要的關鍵金屬和礦物,將使歐洲央行、美國聯準會(Fed)和其他國家央行工作變得更複雜。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首席經濟學家也預計,將來會出現更多、更大的供應鏈衝擊,推升成本上漲,這是央行最不樂見的情況。
貿易壁壘導致供應鏈重組,推升了製造成本
哈佛商學院經濟學家奧法蘿(Laura Alfaro)指出,2017~2022年美國進口中國產品的比重下降5%,歸因於美國祭出關稅壁壘,以及中國因疫情停產擾亂生產,讓美國企業開始尋找其他商品和零件來源。進口產品變成自越南、墨西哥和台灣等其他國家,這種趨勢稱為「友善外包」。而且部分的生產鏈也回到美國。經濟學家認為,目前還沒有完全去全球化,但肯定會看到大型重新分配。
這些變化是有代價的,過去5年,越南商品成本增加約10%,墨西哥商品成本增加約3%,都加劇了通膨壓力。而且美國也不一定完全切斷與中國的經濟聯繫,因中國也擴大投資越南和墨西哥工廠。其他出口到美國的國家,也從中國進口零件。
日本央行行長植田和男抨擊美國過去2年增加國內製造業的補助,只會導致工廠效率低下。因為位於美國的工廠,在全球供應鏈來看不一定是最具成本效益的地點。
世界貿易組織(WTO)也譴責,不斷增加的補貼和貿易壁壘,讓經濟走向分裂,只會帶來痛苦的結果。它們認為,全球貿易會抑制通貨膨脹,並有助大幅減少貧困人口。
即使現在通膨降溫,也是因為中國經濟疲軟,以及能源與大宗商品價格下跌所導致。但能源和食品以外的核心通膨仍在上漲。如果部分的通膨壓力居高不下,各國央行將不得不採取更多行動。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首席經濟學家皮埃爾-奧利維爾・古蘭沙(Pierre-Olivier Gourinchas)警告,全球通膨上升,可能導致央行升息幅度超出想像。
資料來源:AP news、Yahoo finance
延伸閱讀:
不只缺電,越南還苦於物流建設落後,阻礙經濟發展
掘金墨西哥,中資企業、跨境賣家加速前進
*本文獲「科技新報」授權轉載,原文:三大因素,央行年會坦言通膨難控
責任編輯:陳瑋鴻
核稿編輯:倪旻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