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嘉義民雄的穀盛股份有限公司於1996年創立,從創辦人許侯才傳承迄今,已是第3代的老牌食品釀造廠,並在台灣食品業上游佔有一席之地。旗下產品包含醋、味醂、紅麴、鹽麴等,廣泛應用於家庭料理及食品加工,陪伴台灣人餐桌上的酸甜苦辣。
然而在過去,釀造產業高度依賴老師傅的經驗和直覺判斷,難以標準化且不易傳承。穀盛意識到傳統食品釀造業面臨著人力短缺、經驗斷層的挑戰。因此,穀盛決定開啟數位轉型之路,為釀造廠注入創新能量。
打造發酵製程即時監控及數據回饋模組,傳承釀造工藝
傳統發酵食品製造很仰賴經驗,一旦老師傅退休,又沒人可以接手傳承,寶貴的釀造食品知識將跟著流失,同時也難以做出相同高品質的釀造食品。然而考量到企業投入資源有限,無法一次就進行完整轉型。穀盛花了許多時間評估,最後決定先從「製醋流程」開始優化,因為酢醋釀造最耗時,也最需要即時監控生產過程的數據。
穀盛董事長許嘉寧於2023年透過經濟部產業發展署補助的「中小食品製造業數位轉型推動計畫」,與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合作導入發酵製程即時監控及數據回饋模組。此模組包含酒精濃度、pH值、溶氧量的感應器及線上監控系統,可以將傳統製醋流程中的關鍵數據完整記錄下來,並讓員工即時掌握製程狀況,有效減少人為誤差,提升產品品質穩定性。與此同時,穀盛也透過記錄製程數據,建立發酵數據資料庫,應用數據來決策發酵溫度、時間等參數,精準算出最佳添加酒精時機點,原料成本也節省5%至10%。
「以前只能透過人工取樣分析,一天最多採樣兩次,現在有了感應器,可以24小時全天候監控,數據更精準,也更能掌握發酵過程的變化。」許嘉寧分享在導入數位工具後,公司開始產生巨變的過程。
溫度、水份等關鍵參數數位化,找出最適合翻麴時間,確保品質穩定性
製麴是釀造過程中另一個關鍵環節,傳統製麴需耗費大量人力,且易受環境溫濕度影響,品質難以掌控。為了解決此一問題,將溫度、水份等關鍵參數數位化結合自動翻麴設備,在對的時間進行翻麴,大幅降低人力需求。許嘉寧說,以前製麴得靠老師傅半夜起床翻麴,現在透過自動化設備,不僅減輕人力負擔,還能確保製麴品質穩定,全年都能生產,不受季節限制。
另外,穀盛在導入數位工具和自動化設備後,人力資源運用變得更加彈性和高效,不需像以前的製程那樣需要定在同一位置,反而可以靈活調配,例如在完全自動化的工作階段,每周可以增加1人的人力運用,將人力配置最大化。
打造智慧釀造願景
持續精進永不止步
面臨人力短缺、經驗斷層的時代,傳統企業進行數位轉型不容易,全面改革更是一大挑戰,不過,穀盛透過高層由上而下推動,一步步導入數位工具,並根據實際需求滾動調整,讓原先仰賴老師傅經驗的生產製程逐步「科技化」,成為數位轉型成功的關鍵。許嘉寧說,「數位轉型是條漫漫長路,但只要找對方向,堅定信念,一步一步走下去,終究會看見成果。」
展望未來,穀盛已設定明確目標,期許將老字號醬園打造成智慧釀造的標竿企業。目前製醋發酵方式為批次化發酵,穀盛期待持續進行製程的數位優化,以連續發酵取代批次發酵,優化產品品質及穩定度;針對製麴作業,則期待邁向設備智慧化,不僅是定時翻麴,更要能直接執行指定動作。
許嘉寧也提到,「接下來我們希望優化企業資源規劃系統(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ERP),整合企業內部資源,提升營運效率。同時,也會持續關注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大數據等新技術發展,評估導入可行性,讓科技為傳統產業注入更多創新動能。」
在這個瞬息萬變的時代,穀盛持續擁抱新科技、持續創新,才能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站穩腳步,開創永續經營的未來。
數位轉型3要點
發現痛點
●傳統釀造仰賴人力及經驗,面臨人力成本上升、缺工等挑戰
●製醋過程需即時監控生產數據
●製麴易受環境溫度、水份影響,品質難掌控
找到適合數位工具
●發酵製程即時監控及數據回饋模組
●建立發酵數據資料庫
●將溫度、水份等關鍵參數數位化,並結合自動翻麴設備
轉型效益
●即時掌握製程狀況,減少人為誤差,品質穩定性提升
●提升原料使用效率,成本降低5%至10%
●確保製麴品質穩定,減輕人力負擔,每周可增加1人的人力運用
創立時間:1996年
主要人物:創辦人許侯才、董事長許嘉寧
主要商品與服務:釀造食品製造,包括釀造酢、味噌、醇米霖、調味醬、紅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