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各國陸續將減碳、碳中和、淨零排碳目標入法,承諾使用再生能源已經箭在弦上。像歐盟、日本等貿易體,除了在轄內向高碳排產業,徵收碳費或碳稅,更考慮開始執行「碳邊境稅」政策,管制進口商品的碳排放量。因此,從國際公約到企業自主,規範企業必須使用綠色電力生產,成為新共識。

包括微軟、谷歌、蘋果、臉書、特斯拉、台積電等國際大型領頭企業,紛紛加入由「再生能 源倡議組織」發起的「RE100」計畫,採購由再生能源產生的綠電。由此可見,綠電已經成 為國際企業綠色採購鏈的剛性需求,刺激相關商機應運而生。

台灣在 2011 年日本福島核災事件後,推動發展再生能源政策,接著蔡英文總統上任,更提 出能源轉型的「非核家園計畫」,要在 2025 年達到再生能源 20%、天然氣 50%、燃煤 30% 的能源發電占比目標。

然而,台灣近年來受到疫情影響,造成部分綠能案場進度延誤,加上缺水導致水情不佳,水 力機組發電量下降,以及國內用電成長等因素,使得 2021 年前 8 月再生能源發電占比僅有 5.5%,未達經濟部能源局設定 12%的目標。

化整為零 人人皆可投資

「政府核四案公投未過,未來勢必缺電。但是台灣要發展經濟,一定要用電,試問電從哪裡 來?台灣能源短缺,98%靠國外進口,其餘的 2%國內發電,這裡面的綠電又占了多少?」 擁有多年 LED 照明、電控產業經驗的勝巨光電協理曾德禎說,台灣綠電供應進度落後,光 是台積電一家,就買掉國內 99.5%的綠電憑證(60 萬張、6 億度綠電),而其他企業則是喊 著買不到綠電,已經掀起國內綠電搶購大戰。 

全球積極展開淨零轉型,發展太陽能、風力、水力等再生能源,推動綠電的發展。

顯然,開發再生能源,不能再蹉跎。許多國內企業、民眾看好未來綠電趨勢的前景,紛紛加入投資電廠的風潮。

台灣綠電到底有多麼不夠用?以台電公布的數據來看,2020 年再生能源發電總量為 153 億度 電,而媒體則預估台灣到了 2030 年,光是 RE100 國內企業的綠電需求就要 1900 億度電。這 樣看來,台灣的綠電缺口極大,企業、民眾積極搶進綠電事業,勢在必行。
曾德禎指出,電力是國家基礎建設,建置火力、核能、天然氣、風力發電的成本極高,只有大型企業、大財團才經營得起,「但是太陽能可以化整為零,最容易做到一般人都能參與投資的全民電廠。而且台灣是太陽能供應鏈的第二大國,所有相關元件、零組件、晶圓,都掌握在台灣,是很好發展的機會。」

原本生產車用電控、照明零配件的勝巨,在 2017 年跨足新能源產業,加入全民電廠推手的 行列,希望讓國內大眾了解綠電的效能與好處,並認同穩定可靠的科技綠能是永續發展的 唯一道路。「汽車是龍頭產業,歐盟訂定很多碳排放的要求,勝巨做了很多節能減碳的產 品,用於車用 LED。」曾德禎解釋,勝巨憑著電控技術的優勢,整合能源監控、電力變流 器、儲能、電廠維運等系統,快速布建太陽能事業。

這意味著勝巨經營全民電廠,因為有技術、營運經驗傍身,顯得易如反掌,目前陸續在宜蘭、中南部地區,興建太陽能案場,將綠電躉售給台電。

隨著台電提高綠能躉購費率,投資綠電不再是賠錢生意,而且勝巨有鑒於在未來的淨零賽局 中,碳稅的實施促使企業採購更多綠電,因此從 2022 年起案場的部分綠電,開始轉供應企 業,屆時的收益將會比賣給台電還來得好。

投報率逾 160% 投資者與勝巨共創雙贏

勝巨光電協理曾德禎強調,太陽能是人人都可以參與的綠電事業。

綠電已經成為一門好生意,勝巨優化整個投資流程,走在業界之先,提出客製化認購太陽能電廠的創新商業模式,讓國內民眾依照個人的資金規模,擁有自己的太陽能電廠。

在勝巨的認購太陽能電廠專案裡,目前設定 1 片太陽能板的建置、維運(保養、場地租金、 保險)成本,約為 2 萬元,並依據綠電躉售給台電、保障 20 年售電費率的條件,投資者簽 約電廠運轉期以滿 20 年為限。

勝巨依照投資者的資金預算,量身制定電廠規模,並負責建置、維運工作,而發電總收益扣 除建置、維運成本後,剩下的利潤全部歸於投資者。「投資民眾就是電廠老闆,有自己命名 的電廠,每個月領到電費收益,而且我們提供業界首創「超過3年勝巨保證購回」機制。」曾德禎強調。

這項投資全民電廠的收益會有多高呢?以投入資金 300 萬元為例,預估總淨利約 186 萬元, 投報率高達 162%。從這項商業模式中,投資者賺到了售電收入,而勝巨則是取得未來綠電碳權的衍生利益,創造雙贏局面。

走在能源轉型的路上,勝巨與全民攜手同行,讓台灣綠電穩定來電。

勝巨希望國人多投資綠電,避免再生能源由外商主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