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公司由外行領導內行、常搞「大外宣」,又收割前人成果,如今卻成為人類救世主,這就是國人熟悉的莫德納(Moderna)。

據莫德納今年第2季財報,營收比去年同期成長近65倍,今年以來該公司市值已漲2.3倍,投資銀行傑佛瑞(Jefferies)還將莫德納稱為「生技界的特斯拉」。

過去被輕視,募款頻碰壁
還因搞行銷、定期淘汰員工惹負評

雖然莫德納如今風光,但少有人知的是,1年前它還單季虧損逾1億美元,它開發疫苗的工具—mRNA技術,曾被視為科學上的死路。當初研究它的匈牙利女科學家卡里科(Katalin Karikó),曾向各界募款卻不斷碰壁,在美國賓州大學任教時還被打入冷宮。

甚至當初預見此技術潛力的哈佛醫學院助理教授羅西(Derrick Rossi)—他是後來莫德納的創辦人之一,也沒想到把它用來開發疫苗。11年前莫德納創立時,手頭現金只夠燒6個月,員工形容為「像活在洞穴裡。」

更讓人跌破眼鏡的是,2011年該公司找來班塞爾(Stephane Bancel)當執行長。據《波士頓環球報》旗下美國健康新聞網Statnews報導,當年才40歲的他沒有任何經營藥物開發經驗,職業生涯大部分都在搞行銷。在他領導下,莫德納不像同行在《科學》(Science) 或 《自然》(Nature)等專業期刊上發表成果,反而熱中在大眾媒體CNBC、CNN上宣傳。

離職員工也對莫德納無好評,有的員工指控該公司用「傑克.威爾許(Jack Welch)式管理」—定期淘汰表現最差員工的10%。一位已離職的科學主管曾稱莫德納的產品是「國王的新衣」。執行長班塞爾對這些批評的反應是:「這是一個苛刻的地方嗎?是的!我為此感到抱歉嗎?不會!」

這家不乏負面評價的公司,如今受到追捧,原因之一是經營者的堅持。mRNA是一種「下指令給人體製造出免疫功能」的技術,它曾被傳統藥廠擔心引起過敏反應而放棄。2013年莫德納獲得藥廠巨頭阿斯特捷利康(AstraZeneca)金援時,《紐約時報》評論「阿斯特捷利康押寶在未經測試的技術。」這顯示市場對它的疑慮。至今莫德納辦公室還保留著這段剪報,並將其表框紀念。

雖然不被看好,班塞爾卻堅信,這個技術能帶來重大改變。如今開花結果,班塞爾也名列100多項專利的共同發明人,這對沒有博士學位的人來說相當罕見。

回歸市場現實:用好懂話術說產品
不在專業期刊發表,也能讓市場埋單

但莫德納成功還有更深層因素。表面上看來,它似乎一路收割前人成果—莫德納不是mRNA技術的首創者,最早研究它的科學家,如今是德國BioNTech的高級副總裁。但市場卻給予莫德納巨大回報:如今它的市值比德國BioNTech還高出近80%(編按:10/7莫德納市值為1248.7億美元,BNT市值為598億美元)。

莫德納營收、獲利比BNT低 市值卻高出近8成
莫德納營收、獲利比BNT低 市值卻高出近8成(圖表製作者:楊少強)

這凸顯了市場現實是「推廣比首創值錢」。麥當勞兄弟70年前就發明速食模式,但沒有後來的奶昔機銷售員克羅克(Ray Kroc)將其推向大眾,不會有今天的速食王國,克羅克後來因此成為《時代》雜誌最有影響力的創業家。亨利.福特(Henry Ford)並未發明汽車,但將汽車大眾化卻是他的功勞。特斯拉(Tesla)執行長馬斯克(Elon Musk)也不是第一個做出電動車的人,如今他的公司卻是電動車第一品牌。

經濟學家海耶克(F.Hayek)曾用一個名詞:「意念的二手傳播者」,指的是一些有話語權者,他們雖不能開發出原創概念,卻能將這些概念推廣給大眾造成流行。

莫德納扮演的正是這種角色。「在談話中,班塞爾有推銷員的技巧,使複雜概念看起來很簡單,但他的認真態度使他的談話不會讓人感覺像騙子。」Statnews如此評論。他用矽谷流行語來裝飾他的演講,mRNA「就像軟體」,班塞爾解釋:「如果它對一種疾病有效,它應該對數千種疾病都有效。」對於莫德納投資建立的mRNA平台,「它基本上是複製和貼上—將新的遺傳密碼插入我們先前存在的平台中。」班塞爾說。

同時,莫德納雖然不像同行專注在科學期刊發表成果,「然而,它以某種方式讓投資者和跨國藥廠相信,它的科學發現和專業知識注定會改變世界。」Statnews如是說。

莫德納的暴紅,表面上是疫情下時勢造英雄,但將先進技術推廣普及,才是它獲得市場豐厚獎勵的關鍵。

疫情帶動人們對疫苗、醫療、健康需求大增,但越專業的新產品與服務,越需要用清楚易懂的概念來宣傳。「意念的二手傳播」比「首創」更值錢,這個市場現實,或許是莫德納帶來的最大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