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聲明,這個實驗室並不是以製造耳朵為業。」2016年TED講台上,加拿大渥太華大學生物系教授培林(Andrew Pelling)手上拿著,從蘋果長出的耳朵。

蘋果長耳朵?你沒聽錯。培林用蘋果雕出耳朵形狀,洗掉所有細胞組織、DNA,留下纖維當支架。注入人類細胞後,慢慢長出有初級血管結構的半成品。這個原創概念讓培林一炮而紅,開啟了跨界思考帶來生醫突破的可能性。

沒想到,這個瘋狂概念,竟吸引香港首富李嘉誠的資金,成為脊損癱瘓病人的希望。

2020年5月,李嘉誠旗下的維港投資,宣布領投培林的新創公司Spiderwort種子輪投資,與加拿大天使基金Capital Angel Network等約提供了250萬美元(約合新台幣7千萬元)資金。

生醫正夯!投資金額、件數創新高
生醫正夯!投資金額、件數創新高 圖表製作者:蔡靚萱

商用化艱辛,一度瀕倒
現享有美國優先審核待遇

Spiderwort果然爭氣,它以蘆筍纖維微小管修復人類中樞神經的技術,在去年11月拿到美國食品暨藥物管理局(FDA)突破性醫材資格認定,將可享有優先審核等優惠待遇。

在接受商周越洋專訪時,培林回憶,當年用耳朵引發討論,研發重點其實是蘆筍,因為蘆筍莖部的細緻結構,有機會成為脊髓神經的修復導管。

只是,有了TED紅人的名氣,不保證能成功。從概念走向市場過程艱鉅,資金燒盡,一度讓他的實驗室瀕臨倒閉。甚至,TED熱潮還引來保守科學社群的批評,「我已經習慣了,在學術界你必須要有一點厚臉皮。」培林笑說。

直到2018年11月,他收到一封email。培林說,一開始以為是詐騙集團,因為信中寫著,李嘉誠的維港創投想找他聊聊。「這是為了尋找下一個「新常態」( the next normal),」當年主動找上培林的維港投資創辦人周凱旋說,透過將科學研發企業化,用所產生的投資報酬與影響力,為脊損患者帶來康復希望,正是李嘉誠所期待的。

事實上,近年來,有越來越多資金,願意投資這類更前瞻、但難度也更高的生醫技術。

互貴興業策略長詹益鑑觀察,創投業對生醫的投資,這3年高速成長。根據CB Insights統計,去年全球投資生醫新創資金高達806億美元(約合新台幣2兆2500億元),原因是人口老化,醫療成為剛需。

他分析,治療因脊髓損傷導致的癱瘓,一直是醫界想要突破的「聖杯」之一。過去包括演紅了超人的李維(Christopher Reeve)、賽車界車神舒馬克因傷癱瘓,都讓許多粉絲心碎、引發全球高度關注。「選擇再生醫學是很正確的方向,」詹益鑑說。

脊髓修復賽由台灣起頭
用植物實驗,屬少見突破

FDA在2018年12月發布突破性醫材的資格認定標準,就是希望在法規上鬆綁,讓過去多年無法突破的領域,隨著研發技術與效率提升,未來10年有所成就。

台灣在這方面的研發能量,其實不輸歐美。事實上,脊髓神經修復這個聖杯追逐賽,正是由台灣起的頭。

過去,科學家認定脊髓神經無法再生修復。但台北榮總神經醫學中心副主任鄭宏志1996年發表在重量級期刊《科學》(Science)上的論文,以組織膠、生長素代替縫合,讓脊椎被截斷的小鼠,從癱瘓變成恢復行動,首度推翻中樞神經無法再生的理論。當時瑞典媒體就預言,若能商用化,有可能拿下諾貝爾醫學獎。這篇論文,開啟了全球脊髓神經再生研究先河。

「(再生醫學)從早期驗證到能用在臨床,最快要10年,子彈要很夠。」鄭宏志親身經歷這過程。十多年來,他與榮總團隊研發的神經細胞生長因子藥物,技轉給雅祥生醫,好不容易才到第三期人體臨床階段。他透露,雅祥至今投入了超過5億元,是因為有華碩副董事長徐世昌的鼎力支持。

鄭宏志分析,神經再生材料的原料包括膠原蛋白、甲殼素、頭髮中富含的角蛋白等,培林用了較少見的植物纖維。「這比較新,要跨到人體,必須證明生物相容性,以免造成發炎。」鄭宏志說。

其實,這正是培林技術脫穎而出的關鍵之一,「比起動物組織,植物纖維在人體中有『惰性』,」培林說,植物纖維無法被人體組織吸收,反而能成為支撐神經慢慢生長的優點,接下來,他就是要努力與FDA合作,證明可行。

用植物去跨界的實驗,培林還在不斷嘗試,如他又看到人造肉的機會。

「口感的關鍵在肉的結構,我們可以找到任何能長出人造肉的結構。」培林說。至於,到底是用蘆筍結構長出的人造肉、還是用蘋果結構的比較好吃?就期待食品科學家們能找出解答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