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是引領風潮的「鋼鐵人」馬斯克,5月又開罵:「氫能,是我所能想像最蠢的儲電方式。」

但在氫能這件事上,很多人這次選擇跟他站在不同邊。

6月,英國石油(BP)宣布收購西澳「亞洲再生能源中心」超過4成股份。

該地面積6500平方公里,約24個台北市大,「(它)有潛力成為全世界最大的再生能源和綠氫中心,」英國石油指出。

美、德、法、英、日、韓等16國,也制定了國家氫能戰略。

美國能源部矢志打造國內供應鏈,宣布斥資80億美元,成立4個區域綠氫中心,好幾個州已經開始結盟卡位。歐盟則承諾補貼5500億美元擴大綠氫規模。

連石油輸出大國——沙烏地阿拉伯的王儲薩爾曼親王(Mohammed bin Salman)都在紅海畔、沙漠裡,誓言建起世界上最大的綠氫工廠。

從歐洲的北海到阿曼的沙漠,麥肯錫統計,全球有超過350個大型綠氫計畫,直接投資將超過1300億美元,等於去年全年全球AI領域的私募市場金額兩倍!投資人包括全球最大的石化、能源、材料、機電、汽車等跨國集團。

9成氫氣靠化石燃料生產
但儲能密度是鋰電池300倍

氫能,是各界討論減碳時,最褒貶兩極的工具——它最容易取得,有水就有氫,靠電就能分解。只是,當電的來源仍是化石燃料時,它仍屬高碳排。馬斯克對其開砲,並非沒有道理。

「氫不會在自然出現在地球上,你必須透過電解水或裂解碳氫化合物(才能取得),而電解的效率很差,」馬斯克告訴英國《金融時報》,「而且,今天多數的氫都是用化石燃料製造。」

確實,根據國際能源署(IEA)統計,目前超過9成的氫氣都是用化石燃料生產。用太陽能或風電等綠電來電解水製氫,才是真正零碳的綠氫,但這些,占不到全球氫產量的0.1%。

不過,馬斯克沒說的是,他深信不疑的「電池至上論」(battery-or-bust),救贖不了所有產業。

因為,不是所有產業都能電氣化,如國際間被稱為「難減部門」的煉鋼、塑化、水泥、國際航運等行業,製程不是換個電池這麼簡單,而這些產業碳排量占全球3成。如果大家想要2050年達成淨零目標,非得靠氫能不可。

「難減部門」救星!氫能助煉鋼、航運脫碳
(圖表製作者:王茜穎)

「要靠鋰電池驅動一輛18輪大卡車幾乎是在搞笑!整輛車都得載滿電池才行,否則卡車司機就得一直充電,無法好好開車,」英國蘭卡斯特大學(Lancaster University)化學系教授安東內利(David Antonelli)告訴美國CNBC新聞台。

飛機靠電池?根本飛不起來!美國休斯頓大學能源研究員皮克雷爾 (Emily Pickrell)向《財星》雜誌解釋,要飛一台大型噴射機需要120萬磅重的電池,「該重量實際上得要9台噴射機才載得動!」

單靠電池,無法達成淨零碳排。目前的電池太大、太重、充電時間太長,而氫能儲能密度幾乎是汽油的3倍,鋰電池的200倍到300倍,零碳排之外,氫燃料不用插電,加氫跟加油一樣快,唯一的排放是可以喝的純水。

另外,鈷、鋰、鎳等製造電池的關鍵原料,就跟石油一樣是有限資源,總有挖完的一天,而綠氫的原料是源源不絕的水、可再生的陽光和風力,能擺脫原料和供給不足的問題。

綠氫成本拚降3成
可望取代4成石油產量

不過,氫要成為新的能源霸主,成本是橫亙在前的關卡。

根據《經濟學人》估算,目前仍用化石燃料生產的「灰氫」1公斤生產成本約1美元,且成本會隨著天然氣價格波動;搭配碳捕捉或碳封存技術的「藍氫」尚未規模生產,估計成本是灰氫兩倍;至於綠氫,1公斤要5美元。

去年中,美國能源部提出了「射氫計畫」(Hydrogen Shot),目標是在2030年將綠氫成本壓到1公斤1美元,「類似於太陽能板業和電池業的跌幅,」《經濟學人》說。

國際能源署估計,再生能源成本下降加上製氫規模擴大,2030年綠氫成本可望下降3成,進一步推高需求;顧問公司思略特(Strategy&)認為,本世紀中,全球綠氫需求可達5億3千萬噸,取代全球近4成的石油生產。

當綠氫取代石油,將不只掀起能源革命,而是改寫全球能源霸權和地緣政治。

不產油的國家,有望靠大片土地、炙熱陽光、強大風力成為新的能源出口國,如澳洲、智利、摩洛哥;產油國更是傾國之力發展綠氫,力守經濟命脈。

大家正摩拳擦掌搶當這個世紀的氫能霸權,這理由,才是從政府到企業,選擇不跟馬斯克同邊站的真正原因。

更多永續經營趨勢與案例 請上《商周ESG》專區:
https://www.businessweekly.com.tw/event/site/es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