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乘早班高鐵南下,抵達左營站後,再花上50分鐘車程,穿梭鄉間產業道路,接近中午,才能抵達位在大武山腳下、鄰近隘寮溪的屏東縣高樹鄉。

高樹,位在水源保護區,是個擁有豐富物產的農業小鎮,長年扮演「軍火庫」角色—外銷的優質鳳梨超過3成來自這裡,也是國內第2大芋頭產地,甚至擁有一座世界排名前20的可可莊園。它也擁有悠久歷史,閩、客、原民在此交織多元文化,文學家鍾理和成長於此,觀光資源豐富。

但,它的命運就跟眾多偏鄉一樣,好事很難被看見,壞消息才會躍上版面。

找自己的故事卻定位不明
資廚伸援手推數位轉型

上次被注意,是今年初鳳梨外銷受政治力阻撓,農民生計陷困境,行政院長蘇貞昌選在高樹的綠地合作社開記者會,冷清小鎮難得被矚目。當地人思考,沒有自己的故事就沒有話語權,只能受制於人。這促使當地商家動起來,集結各家之力,嘗試打響「高樹」名號。

然而,他們面臨的第一個問題是,連「定位」都不明。

許多農場因土地廣袤,定位不準,即使擁有全台唯一合法、全年可飛的飛行傘基地,卻因為占地太大,橫跨兩個鄉鎮,只有地號,沒有地址,申請數年仍遲遲無法建立Google地標。它的美,在數位時代彷彿被遺忘,當手機查不到,彷彿就不存在;打開Google map,整片山林、平原連綿,上頭的店家資訊卻幾近空白。遊客即使嘗試網路搜尋,跳出來的店家清單亦寥寥可數,不知道這裡能玩什麼。

直到,今年2月中,一組平均不到30歲的年輕團隊,因為疫情,突然無事可做,輾轉來到這裡。碰上很想被看見、卻苦無方法,成員大多屆退休年紀的高樹觀光協會籌備小組,這段故事,就這麼展開了。

餐飲科技新創資廚(iCHEF)共同創辦人程開佑回憶,原本奠基於艋舺夜市數位化的經驗,與屏東縣政府敲定合作,幫四重溪溫泉市集建立系統。但疫情延燒,僅一個多月就取消該計畫。但合作默契越來越好的團隊,不願就此解散,與縣府洽詢後,來到近5年致力發展觀光的高樹鄉。

「iCHEF滿自豪在台灣各地幫助過很多人,但我們那時竟然從沒聽過高樹,」程開佑回憶。實際拜訪後,被當地人對高樹的愛,以及永續經營的決心感動,「我們號稱要推動科技平權,以前卻沒幫助到他們,馬上請團隊投入。」

iCHEF由兩名主管負責本次「吾高樹囍」(取台語「有夠舒適」諧音,Gaoshu Chill)專案,出人力、也出大多數資金。同時,經濟部中小企業處推動T大使計畫,幫大學畢業生培養數位行銷力,邀請iCHEF擔任業師,分配到8名實習生,經濟部提供業師指導費,占高樹專案支出不到兩成。屏東縣府則提供在地窗口,協助牽線,但沒有補助資金。

一分鐘看吾高樹囍行動檔案

地點:屏東縣高樹鄉
人口:23,567人
主要經濟來源:農林漁牧業,占就業人口80%
高樹之最:65歲以上高齡人口占比全縣第一
指標農產:鳳梨、檸檬、蜜棗、香蕉皆為全國最大產地
居民平均年收入:48.7萬元(2019年)
參與店家數量:50家
參與者占比:約50%

花5個月訓練數位使用習慣
重新建立商圈拉起一個鄉

他們想的方法說來很簡單,做起來卻超乎預期的難。為了幫助高樹當地商家「被看見」,首要目標是正確定位。團隊幫每間店在Google建置我的商家(GMB)頁面,在數位世界擁有自己的座標。接著,建立數位使用習慣,定時更新社群、回應Google評論。再找出有意願使用它的POS系統的商家,協助提升經營效率。

為什麼這些聽來稀鬆平常的事,他們要花5個月投入?

原來,高樹鄉是屏東縣老年人口占比最高的鄉鎮,65歲以上人口達25%,居民對使用數位工具很陌生,連日常的社群軟體都不太會用。也因為iCHEF今年開始與Google合作,經由它的POS系統後台串聯認證,能把半個月起跳的GMB審核期縮短到3天。

對他們而言,技術容易,難題是,怎麼找到合作商家?因為高樹8成以上人口從事農業,商家密度、活性都低,「沒有商圈,找不到粽子頭,等於是要拉起一個鄉,」iCHEF南區業務經理陳品宏坦言,這是他遇過最難的挑戰。

雖然查詢高樹鄉的商業登記,有700多個商家,實際走訪當地,幾乎都是一望無際的農田,街上大多是拉下鐵門的住家,幾乎找不到商業活動蹤跡。經調查,約只有100個商家是穩定營業。但,即使是縣府承辦窗口,能掌握的商家名單也不到40個,這讓陳品宏很頭疼。

一開始,他們用過去開發商圈的方法,直接打電話到已有GMB、設立粉絲專頁的商家,表明願協助優化頁面、行銷方法,甚至提供兩年系統試用期,全部免費。

「我直接掛他電話啊,想說是詐騙集團,哪可能這麼好,」在當地經營逾20年的阿鳳山產店二代張永昌笑說。

碰過太多類似狀況後,陳品宏轉向縣府窗口洪筱喬求助,跟著參加每週一次的觀光協會籌備小聚,介紹自己提供的服務,分發名片。

「結果沒人主動聯絡,我只好列名單讓他們親自拜訪,」洪筱喬回憶,花了2個月,實際幫助到兩個店家,當地人才願意互相介紹,陸續聯絡到50個合作商家,占當地商家1/2。

接著,他們請T大使實際體驗當地商家設計的遊程後,拍攝美照、寫出年輕人會感興趣的遊記,產出近30篇。也訪問在地商家,寫出吃喝玩樂以外的動人故事。

然而,外來團隊再熱心,終有離開的一天。如何確保改變的能量延續?

iCHEF社群經理詹惟婷解釋,做GMB、設立粉專等基礎建設,建立座標、留下介紹文章,即使短期內不再更新,仍能讓這裡在數位時代多了一絲被看見的機會。

離開過更懂家鄉的好
高樹人自發擦亮品牌光環

再加上,他們對高樹人有信心,因為早在專案團隊進駐前,高樹人早就自己動起來。

鴻旗農場二代許哲榮,曾旅居加拿大10多年,當地葡萄園結合釀酒廠的體驗式觀光,吸引他一再造訪。

「旅遊不是吃吃喝喝玩玩而已,」他回憶,逛葡萄園、參觀生產線,再一邊喝莊園自釀紅白酒、一邊聆聽品酒知識,眼前就是一望無際的葡萄園,「體驗讓你有情感連結,也建立品牌,我去了10幾次,到後來是愛上那地方。」

這激發他的靈感,從小成長的故鄉高樹同樣物產豐饒,返鄉接班後,這裡成為當地第一個休閒農場認證的莊園。他專種有機鳳梨,目前在聖德科斯、有機農產電商都買得到標誌鴻旗農場的產品,生意穩定,利潤比交給批發商高出許多。

他深知打造品牌的好處,因此召集高樹觀光籌備會,每週三固定開會。為何願意分享自己的品牌光環,與其他商家綑綁行銷?「當你有點成就,就想要回饋家鄉,家鄉好,我也很光榮,」他強調,正是因為曾經離開過,更懂這裡有多好。

無獨有偶,入選百大好客民宿的幸福莊園,也不想獨善其身。老闆夫婦夏平、鄭淑惠主動開發搭配農場體驗的旅行套組,不只是自己好,還要帶起周邊商家的生意。甚至主動邀請經營民宿的同業來試玩,認真吸取建議。

為什麼他們願意放下自我,把照在自己身上的光亮分給別人?不怕觀光客時間金錢有限,利益被瓜分嗎?

「只有一家好,走不遠,你自己好,最後就是眾矢之的。一群人一起好,你會變成亮點,可以點亮這一區,」喜樂可可莊園老闆張凱晃堅定的說。

它是這區塊最有知名度的商家,曾獲得世界前20大優質可可莊園殊榮,也曾拿下世界巧克力大賽亞太區金牌。它提供摘果、烘豆到自製巧克力的體驗式遊程,而非純販售商品,希望吸引旅客親身造訪,推廣可可知識,黏住鐵粉。

張凱晃、陳美芳夫婦不僅經營可可園體驗,也開始用網路銷售產品
張凱晃、陳美芳夫婦不僅經營可可園體驗,也開始用網路銷售產品。(攝影者:郭涵羚)

不願獨好的山城終被看見
店家瀏覽量、業績雙雙成長

然而,它也不想獨好,申請到台灣休閒農業協會頒發的第一張可可園休閒場域認證後,也鼓勵其他商家申請其他類別認證,主動給予建議,希望今年底可以累計4個景點,讓這裡成為屏東縣認證密度最高的休閒旅遊小鎮。

「我們的產業都不一樣,鳳梨、民宿、原住民餐、可可……大家可以合作,不是互相比較,」張凱晃笑說,每家都有特色,願意分享,就能手牽手,成為夥伴。

不想獨好,也是iCHEF願意投入的原因。一開始,他們是震懾於從沒聽過這個需要幫忙的小鎮。投入後,他們花5個月完成專案,緣分仍延續,至今不時出沒當地,且有7個商家跟他們簽約。

其實,把這當作開發生意,效益不高。陳品宏坦言,要達成7家簽約目標,在都會區只要花一週,現場示範系統多好用就好。但這次在高樹花5個月,是扎扎實實建立人脈網,思考不同使用場景,才找到突破點。

例如,山產店過去常標示時價,顧客吃飯總戰戰兢兢,最怕飯後收到天價帳單。它的POS系統在點餐後快速出帳、顯示金額,客人可放心用餐,避免紛爭。而為數眾多的農場則需要繁忙農事之餘,可記錄、分析出貨的管理系統。

設好座標、建社群,3步助攻商家

iCHEF如何從做基礎建設、到協助示範者,一層層改變高樹商家?

1》建立、優化商家的數位道路「GMB」
在Google map上有座標,旅客可以找到地點,鋪設通往景點的道路。這階段是所有商家都需要,共計50個商家。

2》經營與社會溝通的管道「社群平台」
有了道路,不一定要去玩,為了吸引遊客前往,要有臉書、IG部落格。這階段是沒有經營社群經驗的商家需要,共計47個商家。

3》提供經營工具,例如「iCHEF的POS系統」
找已有成熟商業模式、有經營想法的商家,用工具協助優化他的經營現況。這些人也是示範者,當他們因為工具協助成長更快,其他人會跟著走。這階段有7個商家。

整理:游羽棠

雖然簽約店數不多,卻讓它理解偏鄉需求,不再用都市那套看世界。而5個月的陪伴,也讓不擅使用數位工具、屆退休年紀的長輩,開始接觸省時省力的方法,開啟對使用數位工具的想像。

經過5個月,計畫在今年7月初結案。幾乎所有店家的GMB總瀏覽數都提升,其中表現最佳的咖啡館更上升超過一倍。疫情間,鴻旗接獲不少新客詢問農產品宅配,宅配從2成拉高到4成,總營收提升。阿鳳山產則善用線上點餐系統開發套餐,讓外帶客單價提高一倍,降低疫情衝擊。

天下總無不散的筵席,1180個小時、13個人的投入,接觸100個商家的行動,起始於想讓美麗小鎮被看見的起心動念。能讓它在眾多先天限制下,仍能看見希望的微光,是因為這裡的人不願獨好,互相分享光亮的無私。

儘管專案結束,但改變,正在這座山城慢慢發生。未來,這份經驗也將化為養分,成為縮短數位落差的一種模式,有機會在更多偏鄉小鎮實踐。(延伸閱讀:商周ESG與永續者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