臉書主管帕利哈皮提亞想到一個能幫助臉書成功的點子,沒料到也將替公司埋下禍根。

2008年初,臉書的成長趨緩。1年多前也發生過類似的低潮,當時開放註冊與動態消息尚未推出,因此這一次停滯更令人憂心,因為前方並沒有突破性的新產品等著上市,沒有人知道成長停滯的原因。

「到達大約9千萬用戶後,我們就進入高原期,」佐伯格回想,「我記得當時人們說,不確定這輩子能否見到突破1億用戶。我們進入撞牆期,需要專心解決那個問題。」

帕利哈皮提亞提出解決方案:組一個衝刺團隊,放手讓他們專注做能增加與留住用戶的事——成長團隊

帕利哈皮提亞很有選才眼光,選中公司元老葛蕾特(Naomi Gleit)、西班牙工程師奧利文(Javier Olivan)、英國行銷人舒茲(Alex Schultz)、資料高手費蘭特(Danny Ferrante),以及明星駭客、Firefox共同創造者羅斯(Blake Ross)。這是一個很多元的組合,他們是資料敢死隊,數位分析圖表就是他們的武器。這個團隊日後證明自己是一時之選,尤其是奧利文、葛雷特與舒茲。十多年後,這3人依舊在臉書,隸屬於佐伯格身邊最核心的領導「小團體」的成員。

你可能認識的朋友

成長團隊真正的代表作就是「你可能認識的朋友」(People You May Know),臉書內部用縮寫PYMK代稱。「你可能認識的朋友」是成長團隊最有效也最具爭議的工具,象徵著成長駭客的黑魔法可能導致意想不到的後果。

「你可能認識的朋友」表面上很無害:在你面前輪流展示臉書上的個人檔案照片,你可能認識那些人,但他們還不是你的臉書好友。這個功能是為了解決成長團隊的研究發現:新用戶如果無法快速找到7個好友,就很有可能停用。用戶要是沒有一群核心好友,臉書對他們來說就像是1個人踢足球。

臉書的確有一些招數能應付尚未與朋友連結的新用戶。「我們曾經做過『填補動態』的假動態。」帕利哈皮提亞解釋。不過,填補動態無法取代實際的臉書好友。成長團隊的資料科學家發現,幫助新用戶找到朋友對臉書非常關鍵,尤其是要幫忙找到活躍用戶。因此,「你可能認識的朋友」對臉書來說是不可或缺的功能。看見潛在的朋友可以改善用戶體驗,使他們更有可能分享更多。最重要的是,人們退出臉書的機率會下降。

臉書為什麼知道?

「你可能認識的朋友」很受歡迎:幫你連上認識的人,讓你的臉書體驗更有價值。但這個功能有時也令人不安,人們會質疑為什麼那些人選會出現在你的動態消息上,那些人和你沒有明顯關聯,有時甚至是你很不想有交集的人。曾有性工作者發現臉書推薦她與客戶成為好友,但客戶並不知道她的真實身分;捐精者被推薦自己不曾謀面的小孩;精神科醫師發現臉書會推薦她的病患互加好友。這個功能還令成千上萬的人感到不舒服,因為臉書建議他們和孩子的朋友、不熟朋友的配偶,或是10年前的可怕相親對象,變成好友。

很多記者研究這項功能,但都不曾讓臉書透露這個產品的原理。科技網站Gizmodo的希爾(Kashmir Hill)的報導特別有名。希爾挖出的故事,包括臉書建議某位女性加為好友的對象,竟然是她長期缺席的父親的情婦。希爾本人也意外發現自己的「你可能認識的朋友」出現了這輩子沒見過的姑婆。希爾詢問臉書是如何發現這些人際關係,但臉書不曾提供資訊。

臉書也不回應希爾的詢問:這項功能會立刻建議好友人選給新用戶,是否代表臉書有儲存非用戶的資料,利用了「影子檔案」?幾年後,佐伯格在國會作證時表示臉書沒有那麼做,臉書的確有留存非用戶的部分資訊,但那是為了打擊假帳號的安全考量。臉書後來較詳盡的解釋亦指出:「我們並沒有為非用戶建立個人檔案。」但有提到臉書留存了部分資料,是為了「最佳化特定裝置的註冊流程」。

臉書的資料科學家貝克史壯(Lars Backstrom)在2010年的訪談解答了一些「你可能認識的朋友」的神祕之處。依據貝克史壯的介紹,最重要的獵場就是「朋友的朋友」,然而「朋友的朋友」範圍非常廣。

貝克史壯表示,用戶平均擁有130個好友,每個好友又有130個好友,也就是說一般用戶會有4萬個「朋友的朋友」,好友達數千人的重度用戶則可能擁有80萬個「朋友的朋友」。他們還會找出各種訊號,例如有多少共同朋友、共同興趣,或是親密度,再搭配「很便宜就能取得的資料」,即可找出有機會讓用戶點選「你可能認識的朋友」人選。隨著資料愈來愈精煉,臉書會利用機器學習做出最後的建議。

貝克史壯也透露,一個人的「你可能認識的朋友」行為,可以協助臉書判斷要提供哪些人選,以及出現在你的頁面上的頻率。臉書一旦判斷你喜歡那項功能,就會一直反覆出現,用很弱的人際連結來填塞你的朋友清單。

幾乎可以確定的是,臉書會監看你的電子郵件,看你和誰聯絡,大概也看了你的日曆,看你和誰碰面。其他來源顯示,如果有人查看你的個人檔案,那個動作就可能增加那個人出現在你的「你可能認識的朋友」清單的機率。光是「心裡想著」某個人,大概還不足以讓那個人出現在清單上,只是你的使用體驗好像是那樣。

留住新用戶,犧牲老用戶體驗

「你可能認識的朋友」的其他問題儘管不明顯,卻依舊令人憂心。早期的臉書高階主管莫林開始認為,「你可能認識的朋友」是不好的做法,為了留住更多用戶,犧牲了良好用戶體驗。

由於「你可能認識的朋友」的關鍵目標是增加臉書對新用戶的價值、確保新用戶有足夠的朋友來填滿動態消息,因此臉書建議的人選傾向協助新手找到朋友,而不是新手加好友的那些人。

「臉書推薦好友人選給你,臉書可以決定演算法如何運作。它推薦給你的人,可以是成為好友後會讓你更快樂的人;或者臉書也可以推薦你那些對系統、對臉書來說有好處的人選,那些人可以增加臉書的價值與財富,讓我的系統變得更好。」莫林表示,臉書選擇了後者,為了自利而犧牲了自己的用戶。

這種做法可能帶給老用戶較差的體驗。動態消息是零和賽局,人們只會看到有限的動態數量。臉書會優先給你看較新、跟你連結較弱的人的動態,因為臉書希望留住那些用戶。你就更難看到熟人的貼文。「系統知道如果我接受你,你的互動程度會增加,」莫林表示,「你等於是在跟蹤我,因為我就像是你的社群圖譜上,那個離你很遠、你想認識的人。很像在看八卦小報。」莫林形容這個具跟蹤窺視性質的特點,「成為『你可能認識的朋友』的主要變量。」

佐伯格為這項功能辯護,也顯示出他的思考與對產品的敏銳度。我向他提起前述的難題時,他很嚴肅地回應。「這涉及很深,是關於我們經營產品的哲學。」佐伯格承認,如果用戶經過「你可能認識的朋友」和不熟的人加好友,他們的體驗會稍微變差,但佐伯格主張這件事也牽涉更重要的議題,那就是整個網絡的健全。「我們不會將你的產品體驗視為單人遊戲。」佐伯格說。

沒錯,「你可能認識的朋友」帶來的好友,短期內會讓部分用戶獲得的好處多於其他用戶,但佐伯格主張,如果你認識的每個人最後都在臉書上,所有用戶都會受惠。我們應該把「你可能認識的朋友」當成一種「社區稅政策」或是某種財富重分配。「如果你日子變好過,你就得多付出一點,確保社區裡的其他人也能變好。事實上,我認為這也解釋了為什麼〔我們〕會成功,而且社會上的許多面向都是模仿這樣的做法。」

此外,佐伯格相信,加不太認識的人為好友,也會幫助你們變親近。臉書可能打破社會互動的物理限制,拓展有意義人際關係的人數上限。「有名的鄧巴數說,人類能維持同理心關係的上限是150人,」佐伯格說,「我認為臉書可以拓展那個數字。」

從社會科學的角度來看,那就像是要超越光速,但如果有任何人能做到,那會是臉書的成長團隊。

書籍簡介


後臉書時代:完整解讀社群霸主從起步、成長、爭議到轉型,每一步的選擇與思考

作者: 史蒂芬‧李維(Steven Levy)

譯者: 許恬寧

出版社:天下雜誌

出版日期:2022/01/03

作者簡介

史蒂芬.李維(Steven Levy)

史蒂芬.李維是《連線》(Wired)雜誌特約編輯,曾創辦Backchannel,也曾任《新聞週刊》(Newsweek)資深編輯與科技通訊主筆,有七本著作,文章散見各大刊物,包括《滾石雜誌》、《哈潑雜誌》、《Macworld》、《紐約時報雜誌》、《君子雜誌》(Esquire)、《紐約客》與《首映雜誌》(Premiere)。

譯者簡介

許恬寧

師大翻譯所畢,自由譯者,近期譯有《教練:賈伯斯、佩吉、皮查不公開教練的高績效團隊心法》、《躍競思維》、《四騎士主宰的未來》。


責任編輯:李頤欣
核稿編輯:易佳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