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灰復燃的本土疫情,攪亂台股一池春水,雖然市場似乎逐漸消化這項利空,但在關注疫情發展的同時,投資人也不該忽視國際盤勢的變化,尤其一道經過歷史驗證的「股災魔咒」,已在近日悄悄來襲。

自古以來,股市泡沫論者總能找到許多理由,例如技術面的短線乖離過大、資金面的融資趨近瘋狂,或是基本面的經濟陷入衰退⋯除此之外,還有一項數據也被視為重要指標——當美國通膨率超過4%,距離股市崩盤恐怕也就不遠了。

這樣的說法並非空穴來風,而且往事歷歷在目。

根據統計,自從1957年標普500指數問世以來,美國通膨率曾有9次超過4%,其中8次,股市在3個月後迎來崩跌,只有2005年是個例外,當時通膨率迅速回落至4%以下,有效穩住市場信心。

如今,我們再度面臨關鍵時刻,上週才剛出爐的美國4月通膨率升至4.2%,寫下2008年9月以來新高。

一般而言,通縮是場夢魘,但凡事過猶不及,通膨過熱也是一大警訊,《華爾街日報》指出,當通膨率位處低檔的時候,通膨上升通常有利於股市,因為這意味著經濟走強,聯準會(Fed)在此階段也會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樂於忽略通膨率的上漲。

三大難題困擾投資人

只不過,隨著通膨進一步升溫,股市卻可能回落,因為這個時候的通縮風險,已經被投資者拋諸腦後,聯準會則可能積極採取對付通膨的行動,原本經濟走強的利多將會因此抵銷,債券殖利率上升對於股市的影響也將轉為不利。

憂心忡忡的投資人現在必須思考3個問題,包括通膨是否持續?聯準會是否採取行動?股市估值又有多高?

首先,如果目前通膨高升,只是因為經濟重啟的暫時性因素,那麼問題可能不大,就像1984年和2006年一樣,當時的通膨率降至4%後,股市就收復所有失地。

其次,倘若聯準會認為,沒有插手干預的需要,即便通膨持續上揚,股市短期之內也可免於災難,猶如1968年的情境,雖然通膨率超過4%,但受惠於債券殖利率下降的助攻,股市持續繁榮了大半年。

針對這個問題,Fed一票官員不久之前才站出來信心喊話,試圖為「葉倫風暴」滅火,但根據週三(19日)最新釋出的聯準會4月利率會議紀錄顯示,「多位委員認為,如果經濟繼續朝著目標迅速發展,那麼在未來政策會議上的某個時候,開始討論縮減購債規模是適當的。」

市場眼看Fed的「暗示」後立刻做出反應,美國10年期公債殖利率跳升,美元、黃金同步走揚,股市持續下挫,直至尾盤才漸漸收斂跌幅,雖是有驚無險,但可看出通膨來襲與資金收緊等議題,仍是近期干擾股市的主要因素。

至於最後一道難題,也就是股市估值是否特別高?上個世紀的60年代,當債券殖利率開始上升,股市多頭走勢告終,標普指數在接下來的18個月內蒸發了超過3分之1的市值,投資人因此付出慘痛代價。

1987年,在通膨率超過4%不久後,原本火熱滾燙的股市就以崩潰收場。

2007年同樣不遑多讓,那一次的泡沫不在股市,而是先於房市、債市和大宗商品現蹤,但標普指數開始下跌之際,幾乎剛好是通膨率超過4%的時候,之後的結果大家都知道了,演變成為一發不可收拾的全球金融危機。

這一次呢?《華爾街日報》分析,從所有標準來看,當前的股市估值極高,更糟糕的是,美國股市正由大型科技公司和其他對債券殖利率非常敏感的成長股主導,如果殖利率迅速上升,這些股票可能會進一步下跌。

對於投資人而言,最好的情況是聯準會持續維持貨幣寬鬆政策,而這「暫時性」的通膨高升也能自行緩和。

如何對抗通膨怪獸?

只是話說回來,天要下雨,娘要嫁人,乃至於聯準會決定何時收傘,都由不得我們做主,投資人如果想要超前部署,又該怎麼做呢?

《華爾街日報》先前曾經介紹對抗通膨怪獸的5種方法,最簡單、最直觀的答案就是購買黃金,因為回顧歷史,黃金在正常時期的表現往往不如股票,而且不能提供收入,但在高通膨時代卻能明顯保值,數千年的歷史為它提供堅實支撐,只是近年虛擬貨幣的熱潮,可能會讓黃金的魅力褪色。

此外,也能投資大宗商品、定價能力較低的個股、通貨膨脹保值債券(TIPS)或是短期限資產,藉此打造抵抗通膨威脅的投資組合,然而,我們必須有所體悟,任何商品都有缺點和風險,畢竟在這世界上,根本不存在無論通膨出現與否,都能大賺特賺的完美策略。

*本文獲風傳媒授權轉載,原文:小心,股災魔咒又來了!當這個「神奇數字」出現,距離崩盤亦不遠矣?

責任編輯:鍾守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