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貨櫃航運三雄長榮、陽明、萬海,今年股價衝高,是台股明星;其中,身為「航海王」股王的萬海,近期做出兩大決定,更引起業界高度議論。

小檔案_萬海

成立:1965年
董事長:陳柏廷
主要業務:貨櫃運輸
成績單:2020年營收818.8億元
地位:台灣近洋線市占率最高的貨櫃航商


第一個決定是今年6月8日,宣布開闢亞洲到美東航線,這是萬海成立56年來,首度開拓美東航線,也是它首次跨足環球航線。

另一個決定,則是萬海陸續訂購13艘可容納1萬3千TEU(20呎標準貨櫃)的大型貨輪,其容量,是它主力船隊的4倍大。

這兩個決定如此受關注,因為萬海原本主力航線在亞洲市場,避免在歐美遠洋市場,跟長榮、陽明正面競爭。如今,它一改過去策略,造大船、闢環球航線,顯然這近洋線的霸主,將和另兩強直球對決。

萬海是全球貨櫃航運公司中,在亞洲市場航班最多、最密集者。在疫情爆發前,它的貨量7成來自亞洲市場,美國市場只占個位數。相反的,它競爭對手長榮及陽明,歐美市場貨量占比分別為6成、7成,亞洲市場約占4成、2成。

沒有小船等大船問題
它的準點率拿下全球最高

萬海原是貨櫃3雄獲利率王,疫情後被追上


◼毛利率(%)
2019 Q1
萬海:11.3
長榮:7.5
陽明:4.4
2021 Q2
萬海:49.6
長榮:51.9
陽明:51

◼淨利率(%)
2019 Q1
萬海:6.2
長榮:1.0
陽明:-1.8
2021 Q2
萬海:38.3
長榮:45.4
陽明:39.5

◼EPS(元)
萬海:0.47
長榮:0.12
陽明:-0.26
2021 Q2
萬海:6.62
長榮:7.04
陽明:7.49

註:毛利率、淨利率採4捨5入至小數點第1位
資料來源:公開資訊觀測站
整理:韓化宇


高雄海洋科技大學航運管理系教授楊鈺池表示,萬海最大的競爭優勢,是它的近洋線班次密集,準點率又高於長榮及陽明,加上相當重視業務員與客戶的黏著度,培養眾多死忠客戶。

為何萬海能做到超高準點率?關鍵在於,萬海捨棄用大船跑遠洋線,聚焦用小船跑近洋線,讓萬海在近洋線建立競爭的護城河。

一名萬海高階主管解釋,長榮、陽明的近洋線航班,最主要目的是為了配合遠洋線,性質類似遠洋線的「附屬品」。例如一艘裝滿貨的大船從鹿特丹開到高雄,再從高雄用多艘小船將貨運往香港、新加坡或其他東南亞的城市,類似「轉機」的概念。

但問題是,航程越遠的航線,航駛過程中碰到的變數越多,例如今年3月發生的蘇伊士運河卡船意外,就造成全球船班的大延誤。只要前段大船到港的時間延誤,後段小船的船期就會跟著誤點。

由於長榮、陽明的主力是歐美遠洋線,勢必得犧牲些許近洋線的準點率,這是策略抉擇下做出的取捨。

反觀,萬海因為聚焦近洋線,大部分的航線是亞洲區間內的運輸,所以沒有「小船等大船」的問題。根據丹麥航運諮詢公司sea-intelligence近年統計,萬海準點率多次拿下全球最高。

東吳大學企業管理系客座副教授、中菲行資深顧問林天送指出,1980年代,長榮集團創辦人張榮發開闢環球航線時,萬海選擇在亞洲市場默默扎根。

後來中國與東協經濟崛起,亞洲市場變得舉足輕重,加上遠洋線競爭激烈,「這些(航運)大咖們想要回頭布局近洋線,發現萬海早已站穩腳步!」

疫情讓獲利排名反轉
遠洋線受惠復甦,反被看好

成本也是萬海另一大優勢。它的船隊多是2千到5千TEU的小船,小船的優勢是建造或購買成本低,且裝載率高,故每條航線的經營效率佳。萬海的營業成本及負債比,也低於以上萬TEU船舶為主力的同業。

這也是為何,在疫情爆發前,萬海的營收雖不及長榮、陽明,但EPS及淨利率,卻領先兩大競爭對手。

然而,因為一場疫情,貨櫃三雄的獲利排名,卻出現逆轉。

歐美港口堵塞及全球缺櫃潮,使遠洋運價史無前例的飆漲,長榮、陽明去年迄今靠著歐美航線,賺得盆滿缽滿,EPS、毛利率以及淨利率,都超車萬海。

雖然,這一波運價飆漲終有修正的一天,但是根據了解,萬海董事長陳柏廷評估,遠洋線的運價即使回落,也不會回到過去10年最慘澹的水平,航運市場可能會走向一個長期的多頭。

過去10年,是貨櫃航商最痛苦的時期。金融海嘯後,全球貨量暴跌,之後又發生歐債危機及美中貿易戰,亞洲出口至歐美的貨量,始終低迷,也拖累航商的營運表現。像是2011年到2020年的10年間,長榮就有4年虧損,陽明更是多達7年虧損。

但,疫情爆發後,先是美國宅經濟興起,創造龐大的新需求;近期美國解封,壓抑一整年的消費動能解放,美國總統拜登的刺激政策,亦會推升長期的需求,這都有利支撐越太平洋航線的貨量。

長期來看,儘管中美關係未必改善,但《華爾街日報》報導,美國企業正加大力道,施壓拜登政府取消對中國的關稅,理由是關稅釀成物價上漲,並造成消費市場復甦卻商品供應短缺;拜登政府的回應則是:「正在檢視關稅政策是否要做出調整。」

綜合短中長期因素,萬海認為遠洋線有長期需求,從3月底迄今,共砸下約15億美元、約新台幣420億元訂大船,做多元布局。

不過,學者以及業者分析,萬海要成功轉型,得克服4大挑戰。

負債變多、載貨率須提升
若供過於求,恐有虧損壓力

萬海靠遠洋線轉型,攻長榮、陽明地盤


◼近洋布局
萬海:近7成貨量來自近洋線
中國、東協經濟發展,有助強化長期競爭力
長榮:積極投入小船,提高近洋線運力
陽明:積極投資東南亞碼頭、貨櫃堆場等,強化基礎建設以提高運輸效率

◼遠洋布局
萬海:遠洋線運價飆漲,建造13艘大船,朝遠洋線轉型
長榮:遠洋市況大好,長榮建造10艘2.4萬TEU超級大船今年陸續下水,遠洋線運力增
陽明:評估建造1.5萬TEU大船,汰舊換新並擴增遠洋線運力
財務體質大幅改善,有餘裕做資本投資

資料來源:上述各公司年報、法說會報告
整理:韓化宇


第一個挑戰來自財務面。2019年萬海資本支出不到2億美元,如今光是建造13艘大船,就要斥資約15億美元, 雖然萬海今年大賺,但仍須仰賴銀行借款或發債籌資。低負債比是萬海的競爭優勢之一,假設負債提高,這項優勢如何維持,值得觀察。

第二個挑戰是經營大船的方式,跟小船是大相逕庭。楊鈺池估算,用1萬3千TEU的船跑越太平洋航線,至少要載滿9千TEU的貨,才能夠損益平衡。

現在市場供不應求,要裝滿貨不是難事,但市場回歸正常後,每個航班要撐起這麼多的貨量,對缺少操作大船經驗的萬海,會是一大難題。

長榮、陽明,手上有美國大型通路商、零售商、品牌商的長期客戶,萬海很難從他們手中,分走太多的市場占比。

想把大船裝滿,它必須爭取中小型客戶,積沙成塔以提高裝載率,「萬海在北美地區的業務行銷能力、攬貨能力要夠強,才有機會搶到貨。」楊鈺池分析。萬海發言人蘇麗梅強調,萬海1萬3千TEU大船,可適用不同的遠洋航線,如印度、中東等,並非只鎖定美國線。

第三個挑戰是,當前市場情緒樂觀,業者紛紛造大船,疫情解除後,會不會變成供過於求?

楊鈺池分析,估計未來1、2年,貨櫃航運市場仍可維持高運價,但全球大型航商都在造大船,例如長榮前年訂造10艘2萬4千TEU超級大船,今年將陸續交船下水。

陽明海運前董事長謝志堅提醒,2023年將有466艘新船下水,這些船的運力占現在貨櫃航運市場總運力高達17.8%;一名國際航商業者憂心表示,2024年市場可能供過於求,恐怕出現殺價競爭。

如果最壞情況發生,美國景氣轉差,運力又供大於求,萬海在遠洋線會承受虧損壓力。

最後一個挑戰是,待大船加入營運後,小船要如何跟大船搭配,才不會動搖到萬海「準點率世界第一」的地位。

大船有助於降低航商的單位營運成本,全球各航商造大船,是利之所趨。此外,遠洋線運價飆漲,若萬海固守既有地盤,營收、獲利的成長力道,恐跑輸競爭對手。

今年第2季,萬海擠下以色列以星航運,進入全球貨櫃航運前10強,想進一步拉高市占,造大船、拚遠洋,此勢不能免。但轉型同時,如何維繫原有的競爭優勢,而不顧此失彼,正考驗這家近洋之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