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9日一覺醒來,幣圈同溫層都在暴動,原來是幣安創辦人、網友簡稱CZ的趙長鵬,宣布收購另一大虛擬貨幣交易所FTX。收購還不打緊,收購過程的起初是CZ拋售自己持有的FTT幣,造成FTT流動性緊張,產生類似銀行擠兌的效果。也因此,在最終CZ收購FTX的宣言上,提到這次收購能協助解決用戶提FTT幣的流動性緊縮問題。

其實,這個案例一點不特別。

早在30年前,索羅斯(George Soros)就利用類似的原理成功狙擊英鎊做空英國,背景因素雖然不大相同,但其實原理都是一樣的,是什麼呢?

流動性(Liquidity)

流動性(市場流動性)很可能是一個在投資知識領域裡,極少被提及但很重要的觀念。我曾半開玩笑的跟朋友閒聊過:「如果未來到學校教金融,我第一堂課就要先教流動性。」

就我自己的經驗,對流動性最好的解釋,就是空氣:「平常沒感覺,但一缺乏,就會是致命性的。」可流動性跟空氣不一樣的是,人不會把空氣吸光,但常常沒事就把流動性搞到崩潰。

在理解為什麼會缺乏流動性之前,必須先理解流動性是什麼。

流動性顧名思義就是資本的流動能力,說得更白話一點,就是「錢自由流動的能力」,當我們談論一間公司的流動性時,我們會看它有多少可以自由使用的金錢,像是現金、定存、股票等,就是那些好變現的流通資產。

以製造業來說,應收帳款、存貨⋯⋯都視為變現程度較高的東西,不動產、廠房或無形資產,則是流動性較差的。

這甚至不需要會計基礎,你只需要想像一個情境:「如果要你3天內,立刻湊出100萬來,你有多少方法可以滿足這個資金需求?」

你可以賣股票提現金、挖豬公撲滿,甚至跟家人哭窮,這些就稱之為流動性。但你不太可能在3天內賣掉房子、字畫、紅酒或攀龍花瓶等物品,並取得現金。這些貌似高價,但很難賣的東西,流動性就不高。

回到原本的問題:為什麼流動性會出事?不是維持適當的流動性就沒事了嗎?

自我實現式的預言只會一再出現

不論英國政府也好、金融機構也好,甚至是虛擬貨幣交易所也一樣,支撐他們的最重要基礎,是「信用」。

人心很奇妙,即便區塊鏈技術強調的是數學上的不可竄改性及去中心化,但要推動「區塊鏈技術具備不可竄改性及去中心化」這一演化進程,靠的是人心對這個概念的信任。當信任開始出現動搖,流動性窒息的黑天鵝就開始若隱若現。

因為害怕下跌,所以先拋售手中資產,結果因為所有人害怕得都拋售手中資產,導致價格真的大幅下跌,這就是我所謂的「自我實現式的預言」。

流動性也是一樣,雖然FTX會崩塌,表面上看起來是因為持有最大部位的CZ大量拋售FTT幣,但實際上,是因為整個市場受CZ拋售及FTT幣重挫影響,用戶信心動搖,進而出現你賣、我也賣的骨牌效應。

特別是在現代金融資產高度連動的狀態下,只要一有風吹草動,在資金緊縮的循環周期,都可能導致流動性不足的機構被掐住咽喉。而CZ,就是精準瞄準了這個窒息時刻。

最後來聊聊幣圈這幾年的情況

我在2018年的某段期間,因為朋友邀請,參與了一小段區塊鏈及虛擬貨幣的奇幻之旅。中間一路見證了各大神的論戰,還有幾大交易所的興衰,以及最終必然回到的議題:我們真的需要一個去中心化的世界嗎?

我完全不是區塊鏈技術的行內人,但對人性的理解,可能比一般人要深。這幾年下來,也接觸很多對區塊鏈充滿熱情抱負的創業者,但這桶冷水還是不得不澆:其實需要去中心化的人類活動,很可能比我們想的要少。

因為「去中心化」並不人性,很無奈的,崇拜及信仰才是人性,否則宗教不會早早出現在歷史長河的上游。因此,即便再怎麼去中心化,人類對某些根本性的需求,比方溫飽、安全,以及支撐這些需求最重要的「金錢」,仍有中心化的需求。

但區塊鏈擁護者其實也無須氣餒,不需要去中心化,不代表不需要降低交易成本。人類活動中的許多交易活動,其實都還存在提升資訊對稱的改善空間,網路已經讓過去資訊傳遞的時間差,縮減了一大步,而區塊鏈很可能是補足這缺口的最後一塊拼圖。

流動性,我們仍須謹記於心,這也是為什麼我永遠不建議All in的原因,還是那句老話:財經版上那些驚心動魄新聞,都只是數字;但我們個人做的每一個決策,都關乎自己的人生。

*本文獲「國際之男 - Man lives in offshore」授權轉載,原文連結

作者簡介

國際之男 - Man lives in offshore

香港創業,台北銀行家,北京私募股權投資到美國西雅圖的創業導師,曾親身參與數百萬台幣的天使投資到數百億美元的收購案。

台灣出生,旅居中、美。走訪全球超過50個城市後,體認到文化差異是企業佈局全球的關鍵因素,但卻也是最容易被台灣經營層忽略的一環。

目前經營「國際之男 — Man lives in offshore 」粉絲專頁,著重剖析文化差異、職涯發展及國際金融經驗,希望透過持續的拋磚引玉,讓台灣被更廣大的世界看見。


責任編輯:倪旻勤
核稿編輯:陳瑋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