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世代是人生的轉「累」點,作為「上有老、下有小」的家中經濟支柱,工作累、生活累、理財也很累,在解決「上下包夾」的難題之前,一定要有「顧好自己」的觀念,唯有顧好自己,家庭這棵樹的根幹才紮實,才可以開枝散葉。

根據國家發展委員會統計,每100個就業人口的總扶養比,自2012年後逐年攀升,2021年已經達到41.27%,幾乎一個人的生產力就要負擔一位長輩和一位小孩,40世代猶如三明治般上下承壓力,在照顧家中老小的過程中,往往將自己放在最後,事實上,正由於你是家中主要經濟來源,優先順序應該是要先「顧好自己」,才能確保家中老的、小的可以過得好。

建構完整保障網 轉嫁風險才是負責表現

針對各世代理財的痛點及提供正確的理財觀,中國信託銀行財富管理特別製播「你理財理你」線上理財益智節目,邀請不同世代的代表分享理財痛點並由該行專家團隊提出建議。針對40世代,主要由中國信託銀行專家團隊楊鈺汝在節目中分享如如何「顧好自己?」,其中首要之務就是避免家庭經濟缺口的發生,例如突如其來的醫療支出,或是人生可能發生的意外狀況,都可能導致家庭經濟出現破洞,醫療險、意外險、壽險等保險商品都是轉嫁風險的好工具,透過高槓桿擔負起必要的家庭責任。

雖然臺灣的保險滲透率位居全球第3,但可能「滿手保單卻理賠不到」,或是理賠金額遠低於投保時預期,尤其是保障需求會隨著工作狀態、人生環境而有所變化,對於40世代需擔負重責大任的時間點,定期檢視保障內容格外重要。中國信託銀行各分行皆有跨保險公司的保單健診服務,民眾可以快速、有系統地了解自己的保障缺口,進而補足所需。

在建構完整的保障網之後,下一步就是如何有效地累積資產,中國信託銀行提出「72法則」的建議,可以72除以預期的年化報酬率,即可推算出本金翻倍的時間點,舉例而言,若有新臺幣100萬元的本金、年化報酬率8%的投資工具,經過9年,本金即有可能會翻倍成為新臺幣200萬元。

累積第一桶金 AI智能理財工具助你趨吉避凶

只不過,對40世代而言,雖然知道理財的重要性,但要落實到實際執行總有落差,其中的關鍵就在於「累」。

40世代正進入職場的黃金期,加上需照顧家人,時間往往被壓榨到極限,工作累、生活累、理財也累,真正是人生的轉「累」點,連多花時間了解理財工具都可能是一種奢求,也由於要照顧的人多,40世代不如年輕時可以隨心所欲安排自己的資金。

在有限的資源下,中國信託銀行專家團隊建議,可多多利用人工智慧(AI)智能相關的理財工具,省去盯盤跟挑選基金的時間,例如機器人理財「智主投」則提供創新、收益及景氣驅動3種主題式組合建議,搭配演算法計算出最佳產業配置比重,篩選出數檔基金標的供投資人選擇,更導入黑天鵝預警風險控管機制,若偵測到市場下檔風險將高於警戒值時,系統會提醒投資人調整投資組合,建議將資產轉移至貨幣型基金躲避短暫風暴。投資新手則可選擇具備自動再平衡機制的「智動GO」,市場變化時,自動幫客戶投資部位趨吉避凶,目標管理服務也提供不同理財目標的投資人,有效規劃短中長期理財目標。

透過AI協助投資人「趨吉避凶」,解決了40世代理財在金錢、時間上的侷限,也可以有效做到「紀律投資」及享受複利的好處,想要累積到人生的第一桶千萬資金,又往前跨進了一步。

搭建活留存財富金三角 現在就開始

從建構保障網到累積資產,其實與中國信託銀行倡導的「活、留、存,財富金三角」觀念不謀而合,透過「活、留、存」可以將人生各個階段的需求,在層次上進行區分。

首先,因為40世代要照顧的人多,醫療保障是「必要」需求,這就是「活」,其次要讓家庭的經濟支柱穩固,就算遭逢意外也可以不受影響,在家庭責任的轉嫁上也要逐步進行規劃,這是40世代的「需要」,這就是「留」。

搭建好財富金三角的最後一塊拼圖,就是「存」,也就是「想要」這塊,累積資產的目的不僅只於照顧家庭,也包括退休生活的無虞、子女教育基金的準備、不動產的購置等理財目標,此時,透過紀律投資,利用AI篩選、時間複利效果,可以讓達成目標更為事半功倍。

中國信託銀行專家團隊提醒,很多人都覺得理財是「時間到再來做」的事,事實上,愈早規劃、愈早行動,就可以愈快達到目標,「現在就是那個moment!」理財隨時都可以開始,「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早些埋下大樹的種子,就能早些歡喜收割。


中國信託銀行財富管理全新線上理財節目【你理財理你】,專為年輕世代/40世代/50世代/60+世代量身打造。
本節目邀請主持人「曾國城」領軍,結合輕鬆詼諧益智問答與專家團隊的理財專業分析,跨世代理財實用新觀點,集集精彩不容錯過!

✧理財需求_中信財管LINE
(手機版) : https://bit.ly/43o1au1
(桌機版) : https://bit.ly/41rSXUm
✧理財健診_人生財富學院: http://bit.ly/3HUFmO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