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中旬,蘋果最新手機iPhone13即將上市,吸引蘋果迷關注,但在投資市場上,沾著蘋果光的族群還能吸睛嗎?

先看蘋果本尊的表現,今年股價漲幅達18.3%,8月30日更以153.12美元收盤價,創歷史新高,而這新高價與摩根大通、花旗等投資機構的目標價170美元還有一大段距離。

同期間,蘋果供應鏈中逾48家台廠,僅鉅祥、景碩等13家表現優於台股大盤的18.1%,另外竟有高達24家是負報酬,其中還包括了本該受惠今年iPhone新機銷售的大立光、臻鼎-KY,以及才打進Mini LED供應鏈的台表科、富采等公司。

為什麼蘋果漲了,台灣蘋概股鮮有「漲」聲?還是在新機上市後,才會發動?「不要抱太大的期待!」多位產業與個股分析師異口同聲說,現役台灣蘋概股的表現,未來不必然會再與蘋果連動,因為蘋果正在變「心」中。而從以下兩個面向,可看出蘋果的「心」轉往何處。

智慧型手機銷量成長將進高原期
智慧型手機銷量成長將進高原期(圖表製作者:劉萍)

轉變一》
經營重心,從硬體轉向軟硬整合

「蘋果股價會漲,是最新季度的營收成長高達36%,而成長來源,不單單是手機,還有其他業務。」《超級成長股投資法則》作者林子揚說。投資美股25年、持有蘋果長達10年的他,分析蘋果目前的營收結構可分以下3大類:

一,手機與電腦:其中iPhone的營收占比已從最高峰的70%,如今降至48.6%,而Mac和iPad則占19.2%。

二,穿戴與家用裝置:包括手錶、無線耳機、AirTag等,占比達10.8%。

三,服務:包括音樂、雲端、支付等,占比達21.5%。

林子揚指出,蘋果預見手機重演電腦的生命週期,亦即從成長期邁向成熟期,銷售量與營收也會從高成長轉成低成長,甚至是衰退,所以必須超前部署新的成長業務。

儘管近10年來,蘋果並沒有推出革命創新的產品,但透過既有硬體產品、自有的作業系統,加上新應用服務,整合出的生態系統,不斷推升消費者的體驗好感度與黏著度,也讓蘋果的營收、股價和市值不斷躍進,「這正是股神巴菲特在多年前賣IBM、大買蘋果的關鍵。」他說。

創富創投副總經理楊自強指出,為蘋果手機、平板電腦代工的台灣蘋概股,因為蘋果發展服務業務,甚至投入AR、電動車等新事業目標之下,對手機、平板電腦等硬體的規格更新變慢,而即使推出新機如iphone13,「規格改變不大,只能算是微升級,對蘋概股的股價拉抬有限。」而根據IDC預估,未來5年智慧型手機市場的年複合成長率僅3.7%,「市場飽和下,未來不要說微成長,能維穩就很不錯了。」他說。

營收表現佳的蘋概股,部分股價漲幅卻落後大盤


蘋果新機主要零組件/公司

■處理器
台積電
營收成長2021年前2季累計(%):18.2
EPS2021年前2季累計(元):
今年股價漲跌幅(%):

■封裝
日月光投控
營收成長2021年前2季累計(%):20.2
EPS2021年前2季累計(元):4.37
今年股價漲跌幅(%):58.7

■光學鏡頭
鉅祥
營收成長2021年前2季累計(%):35
EPS2021年前2季累計(元):1.66
今年股價漲跌幅(%):189.4

■PCB
台光電
營收成長2021年前2季累計(%):43.8
EPS2021年前2季累計(元):6.65
今年股價漲跌幅(%):46.5

臻鼎-KY
營收成長2021年前2季累計(%):29.4
EPS2021年前2季累計(元):1.81
今年股價漲跌幅(%):-15.1

台郡
營收成長2021年前2季累計(%):27.1
EPS2021年前2季累計(元):1.79
今年股價漲跌幅(%):-4.5

景碩
營收成長2021年前2季累計(%):25.8
EPS2021年前2季累計(元):2.47
今年股價漲跌幅(%):153.1

台虹
營收成長2021年前2季累計(%):25.8
EPS2021年前2季累計(元):2.47
今年股價漲跌幅(%):153.1

欣興
營收成長2021年前2季累計(%):8.5
EPS2021年前2季累計(元):2.73
今年股價漲跌幅(%):69.3

■組裝
鴻海
營收成長2021年前2季累計(%):31.2
EPS2021年前2季累計(元):4.18
今年股價漲跌幅(%):18.5

■被動元件
晶技
營收成長2021年前2季累計(%):63.7
EPS2021年前2季累計(元):5.01
今年股價漲跌幅(%):52.2

台股大盤今年漲幅為18.1%

註1:篩選去年營收正成長、今年以來成長近1成以上的台廠 註2:漲跌幅統計至2021/8/30
資料來源:台灣股市資訊網 整理:劉萍


轉變二》
台廠重要性鬆動,已轉布局車用市場

「蘋果概念,永遠會是一個題材,只是受惠者一直在汰舊換新。」資深半導體產業分析師柴煥欣說,對台灣蘋概股而言,除了面臨手機市場高成長不再之外,在蘋果供應鏈中的重要地位也在鬆動中。

《日經亞洲評論》近日報導指出,過去10多年,在蘋果前200大供應商中,台廠家數超過52家以上,一直高居榜首,但2020年卻降到了48家,而即使美中貿易戰正烈,中國與香港仍以51家之數稱冠。

林子揚表示,除了選擇中國廠商,蘋果也開始在越南、印度等市場增加供應鏈的廠區。除了分散政治風險,其實也在透過廠商之間的報價比較,以找到兼顧良率與代工成本的供應商。

「所以,對台廠而言,打進蘋果供應鏈,只能是階梯,不能是終點。」一位私募基金操盤人說,現役蘋概股的未來有兩種發展模式,一是跟緊蘋果,在技術上不斷升級或更新,如近年成焦點的Mini LED;另一重就是經營多元供應鏈,例如伺服器、車用等。

其實,長期代工的台廠一直都有危機意識,在找尋新機會。楊自強就觀察到,已有不少台廠轉往車用供應鏈,「雖然這個市場的產量不比手機大,但產值高、毛利穩,一旦打進供應鏈,都會是很長期的合作關係,不易轉換。」只是取得車廠認證要花3年到5年的時間,目前台廠多仍在送樣,一旦取得認證,就會是很好的投資題材。

就近期來看,他認為,在蘋概股中,進入應用的Mini LED、供應吃緊的載板等相關族群,較有表現機會。

至於蘋果既有手機、電腦等供應鏈的台廠,柴煥欣認為,新機上市多少仍能推升一小波漲幅,但他也提醒,萬一新機銷售不如預期,市場資金會快速轉去追逐更具成長性、更熱門的題材,屆時被修正的速度快且幅度會不小,「所以配置的資金、期望報酬都不要預設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