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餐吃飯,怎麼結帳最公平?

為什麼分帳這麼容易出錯?當然,有兩種不同的算錢方式。第一種是把所有金額加總,再用計算機除以總人數,但這會讓不喝酒的人,或是吃得少的人吃虧。

另一種方式,也可以每個人都根據自己點的內容,粗略估算該出多少錢,再加上一些共同點的飲料和服務費,把鈔票往桌上放。

當收錢的人發現金額不對時,每個人只好不情願的再拿出一些湊齊。大家的心裡都頗有微詞,認為是其他人出的不夠多。

有時候,的確可能會有人刻意欺騙,不誠實的少給錢。不過,大多數情況都是意外,卻又一再發生。

隨著時間過去,假如這群人的收入不斷提高,也變得更慷慨,經驗法則會讓他們刻意多付一點,這個問題就能迎刃而解。至少表面上如此。不過他們心裡可能還是覺得自己吃虧了。

那麼,究竟是怎麼回事呢?答案是某些人在估算時,似乎會往對自己有利的方向估算。在加總時,這些短少的部分累積起來就相當可觀了。

實驗證實:平均分攤會鼓勵人們點更貴的食物

經濟學家尤里·葛尼奇(Uri Gneezy)對金錢相關的心理學研究做了一些充滿創意的實驗。他想要研究賽局理論中的「食客困境」(unscrupulous diner’s dilemma)。

這樣的困境並非發生在用餐結束時,而是在點餐之前。有些人會認為,應該在點餐之前先決定該怎麼分攤,大家才會清楚自己的責任。

聽起來是個好主意,但假如決議是無論每個人點什麼,大家都要均分帳單的話,那麼貪婪的食客就能放肆享受了。他們可以點生蠔、龍蝦,再配上(貴得毫無道理的)起司拼盤和白蘭地,因為那些滴酒不沾的素食者會分攤他們的帳單。

不過,真的每個人都會因為知道要均分帳單,而惡劣的改變點餐內容,選擇最貴的品項嗎?

尤里·葛尼奇的實驗證實,大家真的都會這麼做。他把學生分成6人一組,事先告訴他們帳單會如何計算,並讓他們出去吃晚餐。

當收到的指令是每個人得為自己點的東西付錢時,他們傾向選擇菜單上價格較合理的品項;然而,如果知道要平均分攤的話,菜單上比較昂貴的選擇似乎就多了點吸引力。

朋友分帳尷尬難解

對某些人來說,「食客困境」似乎根本不是什麼困境。當然,如果每個人都點最貴的,就沒差了,雖然每個人都會付更多錢,但也會吃到更好的餐點。不過,我們也知道,情況通常並非如此。

研究中的學生彼此並不認識,但現實生活中會一起吃飯的通常都是好朋友。我們會希望朋友之間不要互相占便宜。

然而,想想算錢時總額經常不足的次數,那麼乍看之下雖然每個人都很老實,實際上「食客困境」卻還是發生了。

葛尼奇想要知道,為什麼我們會同意平分帳單,他覺得一點道理也沒有。在他的研究中,他會事先詢問受試者想要各自結帳,還是一起分攤,而80%的受試者都只想為自己點的東西付錢。

那麼,為什麼大家在現實生活不這麼做呢?因為還有其他的成本,例如算錢、金額不足時的尷尬,以及最糟糕的,表現吝嗇造成的社交代價。

如今,有越來越多應用程式能幫助我們記帳,也幫助我們算出最後大家該出多少錢,這些都會有幫助。不過,再怎麼樣我們似乎都無法避免這個最尷尬的社交問題:紅酒是誰點的?

*本文摘自樂金文化《大腦喜歡這樣花錢,那樣理財

書籍簡介

《大腦喜歡這樣花錢,那樣理財:32條智取金錢的心理學法則,看見你的消費、投資和借貸的財務盲點》

作者:克勞蒂亞·哈蒙德(Claudia Hammond)
譯者:謝慈
出版社:樂金文化
出版日期:2025/04/11

作者簡介

克勞蒂亞·哈蒙德(Claudia Hammond)

屢獲殊榮的英國廣播主持人、作家和心理學家。她透過廣播、電視、播客、公開活動或著作,致力於分享心理學和醫學研究如何幫助改善我們的日常生活。

主持多個播客和廣播節目,包括英國廣播公司(BBC)廣播四台的《一切唯心》(All in the Mind),該節目涵蓋心理學、神經科學和心理健康議題;以及英國廣播公司國際頻道每週播出的全球健康節目《醫學巡禮》(Health Check)。

她也是英國知名學府薩塞克斯大學心理學系客座教授。她在世界各地進行心理學相關主題演講,並經常主持心理學、醫學和科學領域的公開活動。她也為英國廣播公司「未來網」撰寫專欄,破解大眾的醫學迷思。

她曾榮獲「英國國家學術院院長勳章」「英國心理學會公眾參與及媒體獎」「開放大學榮譽博士學位」「英國神經科學協會神經科學公眾理解獎」「英國心理學會公眾參與及媒體獎」等獎項。

她的其他著作包括《休息的藝術》、《善良之鑰》(The Keys to Kindness)、《時間扭曲》(Time Warped)、《情緒的雲霄飛車》(Emotional Rollercoaster)等。

責任編輯:倪旻勤
核稿編輯:陳瑋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