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局詭譎多變,難以預測,投資人的情緒也容易失控。樂觀時奮勇向前、無所畏懼;悲觀時則毫不手軟,即使虧損拋售持股也在所不惜。

雖然每次造成市場震盪的原因都不同,某些模式卻一再出現,例如追高殺低、在高點滿手持股,在低點卻握有大量現金。

當然,現在的市場環境也與過去有所不同。許多觀念被顛覆、被改變,隨著越來越多金融商品問世,一些原有的投資生態與操作習慣也被迫調整。

我的觀察如下:

  1. ETF的參與者與受益人已明顯超越直接投資股票的人(不論在台灣或全球),透過基金的配置與不同主題的選擇,主動或被動型基金投資人已成為影響大盤的重要力量。某些情況下,這樣的資金成為穩定推升市場的來源,特別是長期投入且逢低攤平的策略,使基金規模穩定成長(許多國人也從保險轉向基金投資)。

  2. 每當基金調整持股或更換標的時,常引發相關個股的大幅波動。雖然有些人趁機賺取價差,但也為願意深度研究的投資人創造了守株待兔的機會。儘管是否公平仍可討論,但無可否認的是,投信目前掌握的股票與現金規模已達數兆元,可說是「喊水會結凍」。

  3. 各產業的景氣循環不同,股價終究取決於企業的獲利表現。此時又正值AI世代的重大轉折,從早期的PC、筆電,到智慧型手機,再到AI應用,台灣科技業都扮演關鍵角色。台股的上漲,其中一半功勞應該歸功於半導體與科技業的推動。因此,即便保守配置,科技股仍不可或缺。

  4. 有創新產品,自然帶動新的需求,但需求不可能永遠擴張。因此,景氣的興衰與利率變化,仍是關鍵因素。當前停滯性通膨難以避免,全球也積極進行資產去美元化,美國聯準會(FED)暫時按兵不動不降息,面對過度樂觀的市場,仍應保持謹慎。

  5. 川普的政策多變早已為人所知。未來若再次出現關稅升溫、單邊主義等情形,恐將帶來深遠的影響。未來幾個月的總經數據,未必能如市場預期樂觀。

我想提醒大家:這段時間需要忍耐(不論是漲或跌),但獲利了結與持盈保泰非常重要。

投資與財富管理都需經時間驗證,才能看出哪種策略最適合自己、是否具備可觀報酬。短期績效不具代表性,關鍵在於能否找到讓自己感到安心、持續投入的投資組合,這才是長久之道。

責任編輯:陳瑋鴻
核稿編輯:倪旻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