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金控首席經濟學家林建甫認為,雖然出口數字連十二個月衰退,讓一般人感到前景黯淡,也對二O二三年預料中的景氣復甦感到失望,但衰退的主因並非「需求不振」,而是「基期過高」,尤其在疫情期間高科技產業表現亮眼,今年以來去庫存的壓力導致出口數字不增反減,事實上,全年出口數字仍創史上第三高,在去庫存壓力進入尾聲下,走出衰退窘境也在預料之中。

反觀內需消費相關產業,包括觀光、餐飲、零售,在走出疫情之後的報復性消費帶動下,表現相對活絡;這與財政部的預估也不謀而合,財政部認為,出口數字跌勢已經縮小,回到成長趨勢已經「看得見隧道口的光」。

供應鏈移轉 助長高通膨環境

另一個令市場震驚的狀況,就是高通膨時代的驟然來臨,林建甫分析,通膨的動能主要分為成本推動與需求拉動,若是需求拉動的通膨,還可以靠央行升息抑制,但若通膨來自於成本帶動,央行透過利率手段的效果就不一定奏效,這也是為何美國將聯邦基準利率從零利率升至五點二五%至五點五%的區間、創下二十二年高點後,通膨卻未能回到過去二%以下水準的主因。

林建甫認為,未來幾年高通膨的狀況將會持續,尤其在美中貿易戰後,以「安全取代效率」、「分散取代集中」、「短鏈取代長鏈」觸發全球供應鏈開始移轉,全球供應鏈模式從過去離岸外包,轉為近岸外包或友岸外包,也間接拉動成本的上升;以台積電在美國亞利桑那州建廠為例,此舉勢必對台積電成本造成負擔,售價也會因而調升,也將成為這波通膨既長且久的推力。

至於美國債務上限引發包括穆迪(Moody’s)、惠譽(Fitch)今年陸續下調美國主權債信評等的問題,林建甫反倒不擔心,他指出,美元是國際貨幣,美國政府所發行的美債永遠都會有人搶著要,只要國家的國力還在、貨幣受到國際市場接受,債務上限就不會是問題;如同日本國債占GDP(國內生產毛額)比重高達二百六十%,還不是名列世界經濟強國之列?只要全球資金主要朝向美國流去的現況不變,一旦美國出問題,全世界哪個國家可以置身事外?

只不過,對於一般民眾而言,高利率、高通膨最直接反映在物價上,也就是生活支出有感增加,高資產階層受惠於量化寬鬆(QE)政策釋放大量貨幣到市場,致使股票、房價同漲,進一步拉大貧富差距,也讓貧富懸殊成為全世界難解的大問題。

錢滿為患 資金匯聚科技創新

未來經濟發展趨勢還有一個值得關注的焦點,那就是科技的創新。林建甫說,資金浮濫的背景來自於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Fed)在二OO八年金融海嘯前釋出在市場的資金約八千億美元,隨後因量化寬鬆政策金額逐漸增加,到COVID-19疫情前,注資到市場的規模已達四點一兆美元,疫情期間最高更達八點九六兆美元!雖然近年來Fed開始縮表,但至今也不過降至八兆美元以下,全世界「錢滿為患」的態勢尚未紓解。

資金總是會自己找出口,生成式人工智慧(AI)在ChatGPT爆紅下,成為萬眾矚目的焦點,AI概念股也在輝達(NVIDIA)的帶動下,在資本市場掀起一股旋風,只要跟AI有關係的企業,皆能在資金湧入下股價有所表現。NVIDIA股價更是一度超越五百美元、市值躍升至兆美元,將2023年被冠上「AI元年」的封號。

林建甫認為,從AI的迅速崛起,凸顯出科技創新仍是長期投資的趨勢所在,尤其是AI過去幾年在硬體、算力、伺服器、加速卡等次族群的發展已臻完整,未來發展重點需要先將應用落地,例如大型語言模型的發展,就可以讓AI應用快速普及並大量發展。

在市場普遍預期Fed升息腳步已經告一段落,經濟復甦箭在弦上之際,林建甫提醒,仍不能忘記高利率帶來的成本壓力,尤其是自有資金比重不高的企業,若營運、周轉的資金來源主要來自於融資,墊高的成本恐仍將造成不小的壓力,也不易享受到經濟復甦的成果。

國際經濟局勢詭譎多變,除了高利率、高通膨造成的變數之外,俄烏戰爭、以巴衝突等地緣政治風險頻頻爆雷,也讓市場擔心受怕,林建甫強調,地緣政治衝突只要不擴大至周圍國家,影響範圍就可被控制,衝突終會過去,當風險可控下,就是找尋下一個機會的時候。

鎖定中國信託財富管理LINE官方帳號,掌握熱門理財資訊!
搜尋Line ID @ctbc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