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趣能不能當工作?這個議題總能產生無數種答案,有人做到,也有人失敗。用我看到的現實狀況來說,大多數人似乎無法用興趣養活自己或全家人。

不過,有些興趣雖然不能產生直接收益,卻能「間接」產生「效應」。寫作這事情一直是我的興趣,但國中畢業時,我就知道當作家要養活自己很難。

後來,我走上金融這條路,運氣也不錯,因為這是一份可以養一家人的工作。後來,又不知不覺的轉回了寫作這條路、出了幾本書、登過博客來暢銷書榜,也接受過一些電台訪談,甚至名主持人的專訪。這些都是始料未及的,因為寫作要賺錢很難,沒想到卻能圓夢,還有許多讀者固定來看文章。

每當收到陌生讀者傳來的私訊,回饋看完書後的寶貴心得,哪怕是幾個字的感謝,都可以讓我心情好上一整天。在這個社會上有被需要的感覺,真好。

年輕被笑買不起車⋯現在回頭看:還好沒爭一口氣

以前我曾被一位朋友笑說,連台Altis都買不起。他的家境比較好,父親在銀行當主管,他18歲考到駕照的那天,就已經有車開。我被嘲笑的當下回應說,不用3年我就有辦法買,這位朋友哈哈大笑,說自己等著看。

3年之後,我的確存夠了錢,只不過都是以股票的形式,而非現金。當時我20歲出頭,是年輕氣盛的階段,卻已懂開車對於平凡年輕人累積財富的傷害。於是,我選擇不開車,而是搭捷運跟騎車,可想而知,我被那位朋友笑到不行。他認為我就是沒能力買,當初怎麼這麼敢講。

我沒有反駁什麼,只是據實以告。至於對方要怎麼想,都與我無關。直到我後來一步步往自己規劃的生涯邁進後,回頭再看,原來已經是一大段路的風景。跟這位朋友各忙各的,加上價值觀有些不同,我們就如一生中無數的朋友那樣,擦肩而過,如同一陣微風般的過去了。

有時想想,如果20歲出頭時為了爭一口氣、只為了讓朋友刮目相看,把積蓄拿去買車,累積到第一桶金的速度,應該會慢很多。

只做讓5年後的自己感謝的事

曾有位長輩跟我說:「要做點事讓5年後的自己,感謝5年前的自己。」

在20歲出頭,我閱讀再閱讀,不管任何風雨都會去書店站著看完理財、商業相關的書籍,財經雜誌像是商業周刊、今周刊是基本入門必看,可以很快速對產業與總經有點概念。直到現在,我每年都感謝當年的自己,沒有20歲、25歲、30歲的苦苦耕耘,就不會有後面的第一桶金、進而讓我達成財務目標。

時間的複利效果常常被眾人忽略,我們努力滾雪球,老天爺也願意再下場大雪,營造出雪花紛飛的景致。除了感謝老天爺外,也可以在深夜時分和兩鬢斑白的自己說聲:「有年輕的苦難與磨練,真好,敬我們的青春,辛苦是有價值的。」

*本文獲「畢德歐夫」授權轉載,原文

責任編輯:倪旻勤
核稿編輯:陳瑋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