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後最適合的投資工具:
1.定存
定存屬於低風險理財工具,為防有急用時不會因臨時解單損失太多利息,可運用「拆單」及「到期日區隔」方式,將一大筆退休金拆成多筆,或將每筆到期日前後區隔。如此急需用錢時,就剛好有到期的單子可用,利息錢也不會被打折。
另為降低二代健保補充保費的費用,若按年領取利息會超過5000元時,則應改為約定按月領息,並仔細計算單筆定存利息低於4999元以下,以免繳納補充保費。
2.債券型基金
債券型基金的性質跟定存是一樣的,都是靠利息來獲利,只是債券型基金投資的標的是債券,且海外相關產品投資報酬率,會受到外幣匯兌變化及債券市場價格波動影響。
通常預期市場的利率將下跌時,債券市場價格便會上揚;利率上漲,債券的價格就下跌。雖然債券型基金短期會有漲跌,不過其風險及報酬介於定存及股票型基金的中間,只要選擇全球投資等級的債券型基金,收益率通常可達5%,也少了倒債的風險。
3.儲蓄險
儲蓄險的特色在於,可約定領回時間、存錢期間、存錢金額,到期時可領回一定金額。由於保單利率通常比銀行利率高,利率可以預期,加上具有強迫儲蓄的性質,還有免稅以及每年可列舉扣除額2萬4000元的優點,因而常被稱為「養老保險」。
4.高股息的股票
只要鎖定國內幾檔業績穩定成長、財務健全、股價穩定度高、高殖利率(每年配發高現金股利)的績優股,可以以「定存股」的概念,長期持有不賣出,每年領取現金股利;或將現金股利持續滾入,投資相同的股票,
長年下來含配息、配股,再加股價增值,累積到足夠現金流後,就可完全靠現金股利過日子。不過,投資高股息的股票每年仍得檢視其營收、獲利的數據,並留意經營狀況。若公司營收和獲利大幅衰退,就要全數出清,換股執行。
5.ETF
近年來,國內多檔ETF募集規模皆創歷史新高,投資ETF成為超夯的話題。所謂ETF(Exchange Traded Fund),中文稱作指數股票型基金,是由投信公司發行,藉由追蹤市場主要指數,降低集中投資單一公司股票風險的投資標的。
買進一檔ETF,等同買進一籃子的股票,其中可能是各大產業的優質公司,也可能是特定主題類型的組合。
相較傳統共同基金,ETF具有4大優點:一是交易方便,可以像股票一樣進行買賣;二是成本低廉,管理費及內扣的成本較低;第三則是分散風險,由於以追蹤指數表現為目標,投資分配相對分散;第四是資訊透明,因持股依據指數,可至發行公司網站觀看持股內容做為投資判斷,十分適合希望透過長期投資達到穩定報酬的人。
「不能沒有ETF,但也不能只有ETF」,當股市迎向多頭,許多人看準高股息ETF可以股價、股息兩頭賺,不過,如同專家提醒:應從資產配置的角度,掌握多元與均衡的原則,別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當局勢丕變之際,才能真正達到分散風險的效果。
*本文摘自先覺出版《當爸媽過了65歲》
《當爸媽過了65歲:你一定要知道的醫療、長照、財務、法律知識【全新增修版】》
作者:康哲偉
出版社:先覺
出版日期:2024/11/01
作者簡介
康哲偉
曾擔任知名職場雜誌副總編、財經管理雜誌副主編,多次獲得國內外新聞報導獎項肯定。
在邁入中年,全力拚搏事業之際,卻遭逢父親意外跌倒,短短1年,時年79歲的父親由健步如飛到二度跌倒臥床,全職照顧的母親也因心神、體力不繼出了車禍,於是家人分工、醫療、財務、看護與法律等問題紛沓而至,接二連三的骨牌效應讓他心力交瘁、生活秩序大亂。
平日對「老」毫無所悉,亦少有準備,一旦年邁至親入院、臥床,種種出乎意料的狀況,有如「每日一小考、每週一大考」,原該衝鋒職場的他,被迫放慢腳步,進而轉換跑道,提早修習「老」這門深奧的學分。初入照顧的領域,彷如入學新生,過往閱歷幾無助益,一切都得重新摸索,面對無數的挑戰、煎熬與疲累。當風暴來臨,影響層面從病人到全家,甚而生涯、事業,無人能真正置身事外。
苦難,常常是化了妝的祝福。在父親逝去後,他決定分享自身經歷,企畫這本給上班族看的「知老小百科」。全書以65歲退休年齡為基準,將邁入人生下半場的長者分為「身體健康」、「身體無法自主」、「判斷能力不足」3階段,並以「健康維持」、「財務」、「法律」、「照顧」、「機構」等層面,逐一釐清每個階段可能產生的疑問,並從「根本預防」的角度,探討如何擺脫老年惱人的疾病,與做好照顧前的準備。
「老」並不足懼,但令人害怕的是「不知老」、「不服老」,以致可防範的小事,最後變成了災難,讀者不妨以此書為導引,逐步審視與調整,為至親準備,也為自己準備。
責任編輯:倪旻勤
核稿編輯:陳瑋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