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階主管的課程中,一位副總帶著疑惑的來找我,原來接近年底的時候,公司決定要想多發獎金鼓勵大家,沒想到12月的獎金發出去,卻沒有得到同仁的普遍叫好,反而還出現了「怎麼那麼少」的耳語。

這位副總覺得疑惑,為什麼本來沒有的獎金,公司千方百計為同仁著想發了出去,卻反而沒有激勵作用?

一、形成背景

1.老一輩感激「公司給好處」,所以認為下面應該也這樣想

過去老一輩進入企業,認為全力以赴理所當然,做得不好自己努力是應該的;如果做得好,上面還願意多給肯定,較容易感恩和覺得喜悅。所以當老一輩升上主管的時候,就會覺得給予恩惠,部屬應該要非常開心並且感激。

2.年輕人覺得「公司給好處」是理所當然的,為什麼一定要表示很感恩?

對年輕世代而言,從小父母的「極度照顧」和「習慣多給」,不小心養成了年輕人覺得:這些好處是理所當然的。例如:「父母買了排骨飯是我不想吃的,他們沒有問我要不要吃排骨飯啊。為什麼我不想吃,他們還要不高興?」

二、主管先不要說

「公司千方百計為大家著想,大家為什麼連聲謝謝都沒有?」

「你們平常一直要求,給了反而沒有感謝?」

「公司願意給這些獎金,你們知道有多不容易嗎?」

三、解決方法

1.錢或獎勵要給在刀口上

A.刀口是什麼?

所謂的刀口,指的是「同仁真正的需求」。同仁平常提出需求時,必須先有正面、即時的回應,也許不是立刻可以達成,但是至少讓同仁覺得「你們的聲音公司有聽到。」

B.別給「自以為是的恩惠」

無論是主管或父母,常常都會給予「自以為是的恩惠」。然而只要是「自以為是」,就很難引起對方共鳴。舉例來說, 公司原本每年會常態調薪1%,今年決定加升到3%。請問會不會有人有感覺?答案是會,稍微待得久、知道以前只有1%的同仁,會覺得3%喜出望外。

然而大多數的同仁,卻可能會覺得「加3%很正常,別的公司都會加5%呢!」有這樣的想法不能說是錯,但是會讓決定發放3%的高層非常不開心,認為「為什麼錢灑出去,卻沒有激勵到士氣」?原因很簡單,因為過程沒有讓大家參與。

C.如何讓大家參與

如果有同仁要求加薪幅度從1%調整成3%,公司都沒有初步正面的回應,到了年底才突然提出3%「自以為是的恩惠」,實際效果已經遞減,而且在過程中有人流失也是公司的損失。比較好的做法是,在公司先正面的初步回應大家之後,高層可以先行討論,決定是否要「給予3%」的想法,如果決定好也別急著宣布。

後續可以應大家的要求召開會議,在會議中讓同仁提出他們的需求,在同仁表達需求的過程中,表達出「公司聽到了,也希望滿足大家」,在2%到3%的空間當中聽聽大家的看法,經過同仁在會議上此起彼落的表達,最後形成加薪3%的共識。

2.建立「做多少事,領多少錢」的觀念

越來越多的同仁,慢慢開始把「領多少錢,做多少事」掛在嘴上,讓許多主管常常束手無策,不知如何改變這種現象。主管們不妨換一種思維,可以改變成為「做多少事,領多少錢」,引導同仁正面思考。

這邊不是要公司無限上綱地增加獎金,所謂的「領多少錢」,可以包含實質上及精神上的鼓勵。簡單地說,就是公司的領導者先評估好預計發放的薪資和獎金成本,配合業績的達成,改變成「更針對性的發放」。

同時就薪資和獎金發放的結構,一併調整成更有效率也更到位的發放方式。這樣的做法會有3個好處:一方面公司的總成本不會驟然增加、同仁領到錢之後會更有感覺,另一方面也能避免許多年資高,但是效率下降的尸位素餐者形成「不管怎麼做,也會有這麼多錢」的錯誤示範。

公司高階主管請記得,即使想發給同仁糖果吃,不要想發就發,真的去了解同仁想要什麼樣的糖果,這樣的給予和得到才是尊重的做法,而公司的給予也才會有正面價值。

結語

人心的習慣是,被施捨的果實往往會感覺沒有甜味,爭取來的果實才是甜美的。那麼為什麼不讓同仁擁有「只要爭取是合理的,公司就願意傾聽並且正面回應」的雙贏共識呢?

☛李河泉老師跨世代溝通線上課程,請點擊:https://bit.ly/3tlcbsM

責任編輯:易佳蓉
核稿編輯:鍾守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