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凝聚主管群的向心力,最近我辦了一次Team building。

「這個丟球比賽,每一回合都會算分數,最後我會取一個最高總分,代表商周成績。」引導教練廖炳煌說。

4隊、4種顏色的球,每隊把球丟進4個不同分數的桶子後,加總得出的分數,就是該隊分數。

比賽還沒開始,教練要大家取隊名。第一隊取了「冠軍隊」,緊接著是「超級冠軍隊」、「超越超級冠軍隊」、「第一名」。

從隊名來看,人人都想贏。

計時開始!大家瘋狂的丟球、撿球,場面比菜市場還熱鬧。「分數這麼低,總分要往上報的,這樣不行,」廖炳煌激將。

競爭一次比一次激烈,為了拿第一,「奧步」悄悄出現:有人用身體去擋別隊的球;有人撿起別隊的球往場外丟;還有人竟然把頭塞到最高分桶子,不讓別人進球。

大家都殺紅了眼。直到有人開始覺得不對,於是提問:請再說一次比賽目標。

「我要取一次最高總分代表商周成績。」

眾人恍然大悟,「原來比的是4隊總分。」於是,擋球的、丟球的,大家不分你我,全連成一線,所有人只有一個共同目標:讓每一個球順利入桶。

終於在第7回合,每隊都得到史上最高分,4隊總分也比第一回合翻高3倍。

「合作,就能同時創下個人、總體的最高分,為什麼一開始不合作?」教練問。

「你又沒說清楚,我們以為是要自己的隊拿第一!」

教練反駁:「我從頭到尾講的,就是商周的總分啊。」

這一幕,寫實而殘酷,它是團隊潛意識的呈現。拿第一的心態,牢固的箝在我們腦中;為了拿第一,我們甚至得打敗同伴。

廖炳煌是台灣體驗教育先驅,他說操作這個遊戲多年,無一例外,所有組織都打得你死我活,還曾有人把球藏在自己夾克裡,鬥最兇的組織曾打到第13回合。

「成功,一定要打敗別人嗎?」他嘆道,我們從小就被考試排名的競爭制約,為了成功,你得打敗坐在隔壁的同學,這種制度怎麼促進團隊合作?一如職場的考績排名、團隊競賽獎金,也是建立在打敗夥伴、你死我活的零和規則上。

文化,就是這樣把策略當早餐吃的。當我們對「贏」的定義,是當第一名,沒有人願意助攻當綠葉,大家就會彼此擋路、互卡,把別人的好球變成壞球,再好的轉型策略都會失敗。

這次的團隊建立活動,是一記當頭棒喝,我們得重新定義成功,並重新思索績效制度的允當性。

因為成功,不應該建立在與別人比較的基礎上,也不應該是打敗對手;成功應該是與人合作、一起學習與探索各種可能性,合作共創成長的新價值。

加入商周共學圈,讓你成為更好的自己https://pse.is/3qzau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