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傑是公司新進的年輕同事,來自不錯的學校,能力也還算不錯,報到時意氣風發,看起來相當有自信,沒想到不到3個月就說想離職。

部門最高主管林部長嚇了一跳,當初他還蠻看好這個小男生,問起直屬主管陳經理,得到的答案是「阿傑是還不錯啦,但是產出的品質不夠好,幫他改了幾次也沒什麼效果,做了職務調整也沒什麼用,顯然適應變化的能力不足。」林部長也把阿傑找來,阿傑的說法是「覺得越來越沒有自信,想去找適合自己的其他工作。」

「真的要放掉這個小男生嗎?」在林部長思考時,陳經理又說:「部長,我們公司又不是沒有人來,乾脆就讓他走,反正人再找就有。」

然而,新世代追求的工作目標、缺工的浪潮、少子化等種種因素,「人再找就有」的作法,未來可能不適用了。

一、形成背景

1.年輕世代的能力未必和抗壓性未必成正比

許多主管發現,年輕世代的能力不錯,求學時期就有許多優秀的表現,但能力未必和抗壓性成正比。原因是學業成績優秀的年輕人,往往集萬千寵愛在一身,無論是父母或學校,都優先提供他們更好的資源,讓他們在家庭或學校可以全力衝刺,無後顧之憂。

爸媽替優秀的小孩扛下了許多課業外的問題,但同時也減少讓他們承擔除了學業之外壓力的機會。

2.主管覺得好公司不怕沒有人來

傳統的大企業,光鮮亮麗的招牌,吸引不少求職者爭相上門。往往一登出徵才訊息,履歷就如雪片般飛來。甚至還有大企業必須以學校為考場,辦理千人、甚至萬人的考試,只為了錄取幾百名的同仁,形成一位難求的現象。

優秀人才爭先恐後的結果,也使得大企業認為「不怕沒有人來」。

二、如何解決

1.主管別輕易認為「人再找就有」

許多大企業的主管,很容易有「反正想來的人這麼多,人再找就有」先入為主的觀念。其實在業界慢慢出現一種現象,「真正能用的人,沒有想像中這麼多。」又以兩個原因影響最大:

A.大企業的競爭力未必比過去吃香

少子化加上求職觀念改變,許多優秀的年輕人,有的不想被過多的體制限制,有的不想慢慢地等待升遷,所以未必以大公司為優先選擇。

B.已經出現「事浮於人」的現象

傳統的「人浮於事」,指的是人多而工作職缺少,如今已經出現「事浮於人」,就是職缺越來越多,但是參與的人越來越少,甚至出現缺工的現象。

2.主管找人要從「正面表列」,調整成「負面表列」

許多主管在用新人,習慣正面表列,挑選求職者時會列出「我希望這些新人有哪些特質」,如果發現這些特質不夠,就會想再尋找更適合的人選。

但是人才市場正在改變,主管應該要考慮「負面表列」,也就是如果可以用的人就先用,不夠好也可以試著教導,必須有「真正很不適合的狀況」,再考慮換人。先求有,再求好。

3.提升年輕世代的抗壓性,必須循序漸進

自信心是同仁工作能力的外顯,抗壓性是同仁自信的支撐點。

許多看起來有自信的年輕同仁,多半是過去在學業成績上的表現不錯,可是一旦進入企業,工作能力就會受到考驗,學業能力不錯的年輕人,反而有可能欠缺做事、解決問題的能力。

進入企業之後,如果做事能力尚須磨練、抗壓性也不夠,遭受屢次打擊之後,自信心也會逐漸低落。我曾經說過「提升抗壓性」就像練習舉重一樣,絕對別急著一次就舉100公斤,而是必須從30、50、80公斤漸漸往上加。

所謂的漸漸往上加,就是主管給予工作的繁重度,為了給年輕人多一些緩衝時間,主管不妨將事情的難度從簡單、有點難、比較難、很難的過程當中,等到年輕同仁站穩之後,在逐漸往上加,一方面穩定信心,二方面增加實力。

4.修正年輕同仁的工作產出時,要學會告知「修正的原因」

前面阿傑沒有自信的原因,就在於「主管不斷修改阿傑的產出,並且沒有告知原因」許多主管雖然存在老一輩的觀念,就是「給你突然的要求是一種磨練」,不需要告訴你為什麼,一段時間之後你就懂。

但是現在更多的發現是,不是「一段時間就會懂」,而是「一段時間就會走」。主管絕對可以修正年輕同仁的產出,但不是只用權力要求他修改,更重要的是讓他知道為什麼要改?

許多主管覺得沒有必要,而且浪費時間,但是有智慧的主管會發現,告知同仁原因有2個好處:讓同仁下次朝著正確的方向、讓年輕同仁覺得備受尊重。

結論

社會已經進入了「不但缺人,也缺人才」的時代,想要維持最佳競爭力的企業,必須拿掉過去的睥睨心態。不但要全力搶人,而且不能放掉一個好人,否則無可計算的人力成本將不斷消耗流失。

☛李河泉老師跨世代溝通線上課程,請點擊:https://bit.ly/3tlcbsM

責任編輯:易佳蓉
核稿編輯:李頤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