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前,因研究「零日圓」、零成本房屋而知名的日本藝術家坂口恭平遇上了福島核災,之後,他帶著孩子搬回家鄉熊本市。因為這場災難,他啟動了屬於自己的零成本房屋計畫,找了一棟屋齡80歲的廢棄老屋,改造後提供給同樣受核災影響的難民,接著,真的有大約40人帶著家人遷入,自此在那過活。

新冠疫情中,許多人被迫待在家裡、與外隔絕;而10年前的日本海嘯,則是直接沖走許多人的家園、讓人流離失所。兩種天災,相同的是激發了反思與行動,目標都是修復災難帶來的創傷。

坂口恭平在311大地震前就已經開始關注這種有能耐在災難後承接人們的「非典型住屋」。他還在早稻田大學讀建築時,一天意外得知日本竟有600萬間空屋,「我們為什麼還要蓋新房子呢?」是他腦中浮現的第一個疑問。

之後,他開始關注那些住在街上的人們,他們會自己「蓋房子」,用的材料無奇不有:紙箱、廢木材、舊書、廢電話亭等等,有些甚至配備能夠運作的太陽能板。坂口恭平對建築的看法自此改變了,他翻轉「先有地才能有房」的常識,出書鑑賞這些不花一分一毫的「零日圓」房屋,並拍攝影片示範如何建造可以輕易用車子運送的「移動式房屋」。

坂口曾在2006年溫哥華美術館一次展覽中寫道:「這些房屋通過小額預算、改造及回收街上的垃圾而建成。就這方面來說,這些房屋立基於人性的足智多謀,而不是建立在購買力上。」311過後,他的想法,成了幫助難民活下去的新家園。

「坂口的作品是眾多藝術家行動的一部分,過去幾十年的繁榮、蕭條和天災循環中,日本社會體驗到危險和不永續的一面,這些藝術家對此做出回應」,藝術新聞網站Tokyo Art Beat編輯帕斯托(Jennifer Pastore)表示。

另一位日本藝術家村上慧在311過後,同樣啟動了以房屋為核心的社會行動藝術:他揹著一棟「房子」在日本境內四處遷徙,徒步近5千公里。

生活在東京的村上慧雖不是福島災民,但他受到震撼,知道海嘯輕易就帶走家園和人們的生命,他想到:「我們的社會比想像中的還脆弱」,他想要試著突破社會對於「家」的框架、重新思考生命的內涵。

村上慧到五金店買了木板和保麗龍板,自己做了長1.7公尺、寬1公尺、重10公斤、足以容納他在內睡覺的「移動式房屋」,並於2014年開始他的「游牧」行程。

他從東京出發,帶著需要衣服和一個睡袋放在他的背包裡。他揹著房子拜訪了東北、關西和九州地區,一路上執行了約300次「住址」更動。在東北遭受海嘯襲擊的社區中,他在一處被燒毀的房屋現場將房子卸下;在2016年遭受兩次毀滅性地震襲擊的熊本縣,他將房子放置被震毀的住所地點。

透過拜訪和「住」在災區,他得以從災民的視角了解他們的處境。一路上,他的不尋常行徑曾引來訕笑和警察的關切,但他表示,只要改變生活的方式,就能擁有不同的觀點,這是他希望給人帶來的啟發。

(參考來源:The New York TimesSpoon & TamagoThe Asahi Shimbun

核稿編輯:林易萱